“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厦钨建成人才聚集的平台、技术创新的平台、产业发展的平台”,走进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厦钨”)总部,迎面摆着一艘远洋巨轮模型,后面墙上醒目地贴着两排大字,这是公司的“三个平台”愿景。
“做企业,首先要有人;有了人才后,才能有技术创新;有了技术创新后,才能做好产业规划,是这么个逻辑。”厦钨党委书记、董事长黄长庚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三个平台”愿景的实现,离不开厦钨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
这正好契合了国家高质量发展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厦钨聚焦于钨钼、稀土、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业务。在钨钼板块,厦钨拥有从前端钨矿山采选,到中端钨钼冶炼及钨钼粉末生产,再到后端钨钼丝材制品、硬质合金、切削工具等高端深加工应用及回收的全产业链;在稀土板块,厦钨建立了包括稀土开采,稀土分离冶炼,稀土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光电晶体以及稀土永磁电机产业集群等应用和研发的完整体系;在能源新材料领域,厦钨控股子公司厦钨新能是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核心供应商之一,2021年已分拆至科创板上市。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把厦钨建成高端制造业的世界500强,成为行业内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黄长庚说,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国企要承担这个使命和责任。
三大核心主业各领风骚
厦钨从钨产业起步,通过创新,走独特的技术路线,一举获得成功。随后,公司开始谋划新的产业方向以及延伸产业链,形成了钨钼、稀土、能源新材料三大核心业务,并在各自行业取得领先地位。
厦钨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厦门氧化铝厂,一度亏损严重,直到1982年转向钨产业,通过创新,走独特的技术路线,一举获得成功。从此,企业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
“最开始只能做一些初级产品,后来不断往钨产业下游延伸、上游拓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钨产业链。”黄长庚如此介绍。1987年,黄长庚加入厦钨,几乎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6个小时,数十年如一日,是公认的“工作狂”,同时也是“学习狂”和“钻研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厦钨开始和海外大企业合作。
“有那么几年时间,我们没有做国内一分钱生意,全是做出口,和行业全球前三的企业合作。合作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学到了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双方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厦钨一位高管说,这些经历让厦钨人一直很重视研发,愿意在技术创新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
公开信息显示,厦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钨材料生产基地之一;钨冶炼和粉末、超细晶硬质合金棒材、丝材产品处于世界领先规模,技术水平全球一流;硬质合金、刀具刀片等钨加工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强的影响力。
“在钨产业领域,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地讲,厦钨已经具备了在国际舞台上与行业巨头竞技的能力。”厦钨相关高管自信地介绍。
2002年,厦钨在上交所主板上市,除了在钨钼产业的延伸外,公司开始谋划新的产业方向,并最终选择了新能源电池材料。2021年8月,承接该板块业务的厦钨新能分拆到科创板上市。
“我们很早就预料到新能源电池作为绿色清洁新能源替代汽油燃料,将是未来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市场对电池的需求会大幅增长,我们开发了贮氢合金材料,用大概五年的时间做到了世界前三名,顺利进入了丰田的供应链,丰田第一款新能源汽车普锐斯,用的就是我们的材料。”厦钨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厦钨于2012年开发并规模化量产了我国第一款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的三元材料,批量出口到日本松下;于2013年设计开发的国内首款应用于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三元材料,也是国内最早进入宝马等国际豪华车品供应链的三元材料之一。
另据统计,在3C领域,厦钨电池材料占到全球消费电子锂电池约40%的市场份额。其中,钴酸锂材料已经量产4.45V、4.48V及以上高电压产品,市占率全球领先。
进入稀土领域,则是为了稳定贮氢合金的材料供应。“有一段时间,稀土价格波动很大,供应不稳定,我们意识到要建立一定的原材料保障,最后发现福建就有稀土矿,我们顺势进入了这个产业。”厦钨相关高管说。
技术再次成为产业拓展的关键。据介绍,在稀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厦钨不满足于低附加值的稀土冶炼,不断向稀土下游深加工及应用展开布局,“以稀土的深加工和应用为龙头,带动我国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被称为稀土开发的福建模式。”
如今,厦钨已拥有稀土分离冶炼,稀土合金靶材、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光电晶体材料以及稀土永磁电机产业集群等应用和研发的完整产业链。
市场化机制赛出核心竞争力
领先地位靠什么取得?黄长庚说,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建立一套市场的机制,优胜劣汰,“就像打擂台一样”。如何提升“打擂台”的本领?答案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钨钼、能源新材料和稀土三大核心业务都在各自行业取得领先地位,厦钨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