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深圳“一拍即合”,11月初,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全职回国参与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消息,让科技界以及投资界的眼光再一次聚焦深圳。
用颜宁自己的话说,其“麻溜地辞职”的原因是“深圳是梦想之都,我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下一个梦想”。
颜宁回国创业,是广东高质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灵活的运作机制、优越的创新环境、厚实的产业基础,赋予创新人才和新兴产业施展才华和发展壮大的广阔舞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经济大省广东不断出实招、举实措,大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四届高交会上,迈瑞医疗携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亮相,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AED被认为是抢救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院前急救设备,即使是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使用。”迈瑞医疗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国AED的研发时间较晚,此前市场一直被进口品牌长期垄断。2013年,迈瑞医疗发布国内首款双相波AED,自此,国产企业完全掌握AED的自主研发技术。目前,迈瑞AED已突破了国际品牌千余项技术封锁,并建立了中国双相波除颤国家标准。我国AED的推广和普及也驶入快车道。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目前,围绕产业链所需,广东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进编制并实施十年“卓粤”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
深圳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核心集群区域。围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深圳出台相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在广州黄埔,产业发展的架构非常清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链群为“躯干”,发挥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和主导关联作用,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两翼”,以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尾翼”,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在产业布局图之下,围绕产业链的“创新磁场”吸引着更多的科技企业,也推动着产业的聚集发展。
“黄埔较早布局‘慢热’属性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长期积累,企业正加快生成产出效益。产业链的加持,也让研发工作得以就近取材。”广东华南疫苗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涛说。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只有实现基础研究的自立自强,方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如果不突破核心技术,电动汽车还会受制于人。”比亚迪汽车总工程师廉玉波说,目前比亚迪有超4万名研发工程师从事各类技术研发工作,建立了11大主要研发机构,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研发布局。
“现在造车新势力、芯片企业、人工智能企业甚至不少风投机构,都在高薪聘请数学、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人才。基础研究在深圳产业界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史占中对记者表示。
史占中常年往返于上海、深圳两地,带领课题组对多家深圳智能制造公司进行深入的考察调研,探究人工智能企业中的硬件制造、数据分析、算法迭代和产业生态等问题。在他看来,现在许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公司重视培养基础研究人才,这是基于技术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是大势所趋。
“十几年前,大家觉得量子力学是物理学家自己玩的游戏,难以完成有效的操作。但现在量子计算的发展,使我们对微观世界的操控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从而进行有效的计算深度操作。”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说,大量的现实需求,把量子力学推到产业前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搞研发,这里能快速形成合力;搞产业转化,这里又能分化出新的突破口,这种高效快捷的‘加速度’模式在其他城市不敢想象。”深圳柏垠生物去年成立,今年5月入驻深圳光明科学城,很快便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不久前还登上了“大湾区高成长性企业TOP50”榜单,公司创始人钟超很是感慨。
据了解,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定位是“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但更聚焦应用基础研究”,其中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兼具研究平台与产业平台属性,既对学术界共享,也对产业界开放。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介绍,深圳湾实验室是以科学家为原点推动建设的,实验室的95个课题小组不但拥有“自由探索+联合攻关”的科研环境,还享有近4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各中心可根据自身项目建设需要,自主引进人才、攻克难题。
强化源头供给,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创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