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回顾2022年,中国经济在俄乌冲突和疫情扰动等一系列超预期事件的冲击下,面临多重困难与挑战。其一,疫情反复扰动下经济复苏面临挑战,部分企业、居民信心再度趋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削减投资和消费。其二,房地产信用不良传导至土地市场,今年前三个季度土地财政收入同比下滑近30%,地方政府财力受到冲击,城投平台的借新还旧也备受考验。其三,俄乌冲突导致全球经济由滞胀走向衰退,国内外需面临趋势性下移的风险。与出口放缓同时发生的,还有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显著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中国央行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如何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是明年经济工作的必答题,我们或许能够看到宏观政策的突破和创新,以保证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经济结构上看,随着地产时代落幕,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无疑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看明年政策着力点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2023年财政政策将会以更加积极的扩张应对周期性压力,大财政势在必行。我们认为预算内财政应有所突破,赤字率或由2022年的2.8%上调至3%以上,新增专项债额度或由2022年的3.65万亿元上调至4万亿元左右,释放更多的财政发力空间。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意味着政府将继续引导特定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加大调入资金以弥补预算内财政缺口。明年财政政策将围绕消费和投资着重发力,一是增大对居民部门和消费的刺激力度,以助力消费以及服务业复苏;二是继续借助政策性金融工具配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更好发挥扩大有效投资的作用。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在海外经济体加息和资本流出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今年到明年国内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受到一定制约,亟需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上推陈出新,发挥宽信用的作用。数量工具方面,降准已经成为常规的流动性补充手段;价格工具方面,央行或将通过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LPR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层面,将主要向“三农”小微、乡村振兴、民营企业、绿色领域、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科技创新、普惠养老、防疫专项、交通物流领域、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等方向发力。随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内外均衡矛盾逐步缓和,明年国内货币政策回旋的空间也将有所加大。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基调,配合财政发力,助力经济复苏。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2022年的政策刺激措施对消费的影响偏间接,直接的刺激仅集中在家电、汽车两个耐用消费品领域。我们认为,明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与消费相关的产业政策、疫情防控政策将协调发力,扩大消费激励的范围和消费刺激的力度,以助力消费和服务业复苏。投资方面,明年应以今年为样板,延续对基建和制造业的支持政策,即扩大新增专项债规模,鼓励支持设备更新投资以及追加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并配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各部门应协调配合,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和房企信用的呵护,确保房地产投资早日回归正常轨道。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振市场信心,引导预期重回正轨。去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市场信心的变化也导致私人部门主动缩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所下降。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应积极发挥国有经济在产业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国有企业的稳经济和逆周期调节作用,对民营企业应一视同仁,并切实落实政策优惠、加大支持力度。
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明年主要的金融风险可能由房地产转向地方城投平台。为了应对这一潜在风险,“三箭齐发”稳地产的举措必不可少,同时也要依靠财政金融体系发力。一方面,明年中央财政要承担更多责任,提高赤字规模,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应适当放松宏观杠杆率约束,稳定城投主体的融资能力。
明年中国经济有望稳健向上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投资方面,供给结构优化,由地产向制造业切换。尽管地产需求、房企信用长期下行的趋势难以逆转,但“三箭齐发”的支持政策,将从量变到质变,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着陆。2022年以来,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松绑措施不断,按揭贷款利率也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