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体现了我们党对“双碳”工作规律性、科学性的正确认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如何理解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胡军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就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最新表述等进行解读。
胡军表示,“我们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深入分析推进‘双碳’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保持战略定力,科学有序推进,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1世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有哪些新表述?
胡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这些重大部署既延续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相关要求,也结合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坚决贯彻落实。
首先,报告鲜明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的重大论断。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果走欧美发达国家老路,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走不通的。
另一方面,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内在要求,到中心任务、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绿色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逻辑、任务逻辑、行动逻辑上,更加紧密、更加内生、更加融合。没有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会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其次,报告鲜明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明确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和实践的新突破,是在更高层次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趋势。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再次,报告鲜明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路径策略。报告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抓手,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统筹考虑,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重大实践创新。从“三个统筹”到“四个统筹”,不仅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更是从发展层面打通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路径,体现了我们党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心和决心。同时,“统筹”和“协同推进”,也是一套“组合拳”,体现了鲜明的系统思维理念,清晰地勾画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路径策略。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探索最佳平衡点,在安全降碳的前提下,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最后,报告鲜明提出一系列新的具体举措。比如,“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这是我国资源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对于提升资源环境要素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再比如,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对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多样性”表明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系统要素,同时也要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等;“持续性”展现的是生态系统的自稳定性、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体现了“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理念。这些新的部署指向性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加科学。
《21世纪》: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如何理解这一表述的变化?
胡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原则。这一理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