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不息的黄浦江流经上海市闵行区的寺咀角,来了个九十度急转弯,奔涌北去,此为“浦江第一湾”。上海科创力的重要策源地——“大零号湾”坐落于此。
自上海开埠以来,历经“浦江第一湾”的风生水起,闵行(此前为上海县)培育了上海重工业的“四大金刚”,锻造了上海制造业深厚底蕴,留下了“中国的工业化看上海,上海的工业化根植闵行”之历史美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度全国领先的闵行工业几经跌宕起伏,经过时代洗礼,如今何去何从?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打造闵行制造新优势,我们正紧锣密鼓更新一系列扶持制造业的政策,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增长极。”分管产业的闵行区副区长李锐说。
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闵行,实地探访闵行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及制造业情况,访谈政府、高校、园区、龙头企业等相关人员,透视闵行数十年来制造业立区的成果以及新智造的实力与前景。
大制造铸就硬实力
“闵行以制造业立区,我们的制造业一直很强的!”在一间简朴的小会议室,闵行区经济委员会主任李丽热情接待记者,开门见山地阐述该区产业优势。
老闵行是新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这里诞生了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四大金刚”,它们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堪称中国工业化的先锋队。
据江川路街道电机新村的退休干部桑群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力供应严重短缺,各类生产急需强大的电能和动力。为此,国家决定在上海的闵行建设我国第一个发电设备工业制造基地及机电工业区。于是,数十万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集结于此,闵行卫星城就此成立。
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第一台31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和第一台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汽轮机在此研制成功,上海汽轮机厂因此声名大振。
中国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此诞生,这是新中国工业史上的大事件。
中国第一台电站锅炉在此研制成功。据统计,1980年至1992年,全国国产发电锅炉三分之一产量由闵行贡献。
中国第一台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在此诞生,成为中国大型铸锻件产业的新开端。“设计万吨水压机是在没有专家、人手少、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进行的,耗时一年半的科学实验,光用去的图纸重量就达到了1.5吨。”上海重型机器厂有关人士回忆说。
数十年过去,“四大金刚”陆续加入上海电气集团体系,在产业升级迭代中继续发光发热,有些核心产品屡创辉煌。
那些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厂房则被改造成如今的创客中心。漫步于江川路街道,记者不仅感受到上海“南外滩”今日的科技活力,也依稀感应到“大国重器”往昔的强劲脉搏。
滔滔的浦江水奔腾不息,闵行的经济结构也在更新迭代。
据李丽介绍,闵行在打造制造业优势时,首先在高端装备领域聚焦“国之重器”。
在“四大金刚”基础上,2000年以来,闵行围绕国家战略,积极布局航天、航空、船舶、核电等产业。航天领域,集聚了航天八院所属十多家航天研究所,顺利完成嫦娥五号探测器、天问一号、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国家航天重大战略任务。航空领域,航发商发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款商用航空发动机“长江-1000A”,该发动机用于国产大客飞机C919。2020年落地的中航机载项目,将重点发展民用航空机载系统和航空模拟装备制造。核电领域,集聚了上海电气集团、华电集团,以及中核、国核集团等一批新能源装备龙头企业。
“闵行在船舶装备、轨道交通领域也具备竞争优势,集聚了中船重工711、阿尔斯通等一批代表企业。2021年高端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260亿元,占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887亿元)的14%。”李丽说。
“新智造”担当新使命
与“国之重器”扎堆闵行相映成趣的,是民营企业在这里掀起了新智造浪潮。
沿着剑川路走到“零号湾”1号楼,抬头一看,骄成超声的招牌赫然出现在眼前。
骄成超声2022年9月底登陆科创板,成为“超声波设备第一股”。董事长周宏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一位典型的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
“我们是‘零号湾’首批入驻企业,刚来创业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连一盏路灯也没有。如今这里高档写字楼林立、灯火通明,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是追梦人的理想创业之地。”周宏建说。
据周宏建介绍,公司研发的BG-X-A1超声波裁切系统,显著提升了轮胎接头品质,有效规避了接头爆开的问题,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科学技术部奖项。
“骄成超声是闵行新智造产业的典型代表,其成长也反映出了闵行新智造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李丽说,闵行传统制造业需要迭代,骄成超声的产品刚好满足制造业升级改造需求。
像骄成超声这样的新智造企业正不断涌现。据统计,截至10月底,闵行区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8家,在上海所有区里排名第二,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有9家。
上海要构建全球科创中心,为何闵行还要守住制造业不放?
“在智能化制造下,企业的研发和装配工厂可以离得相对较远,但研发往往需要一个配套的制造中试线,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