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碳达峰实施方案密集出台 工业领域减排成重点
时间:2022-12-0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多地碳达峰实施方案均将工业领域作为减碳重点,尤其是冶金、建材、化工等细分领域,贵州、安徽等省份更是率先出台本省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今年下半年开始,多个省份陆续出台各自碳达峰实施方案,尤其是在近期呈加速落地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发布相关实施方案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湖南、宁夏、江西、海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多地碳达峰实施方案均将工业领域作为减碳重点,尤其是冶金、建材、化工等细分领域。贵州、安徽等省份更是率先出台本省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涉及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多行业控碳、减碳等核心举措,地方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也初具雏形。

各地能源转型目标有差异今年下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13个省份已陆续公布了碳达峰实施方案。相关文件和地方座谈会信息显示,其余省份也在加紧研制各自的碳达峰落地方案,或将在近期陆续公布。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第一步,“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本阶段要尽快研究制定各行业、各领域、各地方的具体峰值控制目标,并且控制峰值不能增长过多。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多地就已率先发布了不同的碳达峰时间,部分地区甚至提出了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达峰或是碳排放下降的目标,而在今年各省级层面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碳达峰时间点均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顶层设计为基准,将目标时间设定为2030年或2030年前。

“一些地方、行业、企业执行碳达峰碳中和不尊重实际,存在‘抢头彩’心态,设定目标过高、脱离实际。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式关停。也有一些地方认为碳达峰前要先‘碳冲锋’,可以在2030年前抓紧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达峰后再考虑碳中和。”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所所长赵卫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国区域和行业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双碳”工作应着眼全局从总体上算大账,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实际,合理提出碳达峰任务目标,做到有保有压、允许有增有减。

在其他关键指标中,各地则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以非化石能源消费为例,国家方案中,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5%左右,各地设定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在20%~35%之间。例如,传统工业结构偏重的吉林、宁夏、辽宁、陕西等地将目标比重设为20%,新兴产业较多的广东、福建等地大多在30%以上。占比最大的为海南,提出“力争提高至54%左右”的目标。

周大地表示,由于低碳转型,我国电力消费总量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但现在的新能源发展规模明显过小,没有办法满足电力增量需求,更无法尽快替代火电。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应当先要加快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再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此外,目前各地虽然提出“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重点任务,力争通过推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等方式,实现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逐步下降,但很少设置具体目标,一定程度上响应了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要求。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能耗“双控”已实施多年,在优化能源结构、大幅提高能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碳排放精准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将更加聚焦低碳导向,同时能够有效区分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使用。当前我国原材料工业正在由二次能源“利用”阶段走向新旧能源“混用”阶段。在“十四五”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在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基础上,仍要合理统筹推进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依托储能系统桥梁,着力构建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的能源体系。

工业领域减碳是各地规划重点在各地陆续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的同时,地方层面的“1+N”政策体系开始成型,更多重点领域的相关文件也在出台。

尤其是工业领域,无论是在能耗还是在碳排放总量,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二,更是成为地方规划的重点。比如,贵州省在起草了《贵州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之后,又在12月接连发布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煤化工行业、建材行业等细分领域碳达峰方案的征求意见稿。

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节能工作持续推进,钢铁余能余压利用、水泥磨机改造等投资少、效益高、行业见效快的大型节能技术改造已普遍实施,在现有工艺流程条件下节能技术改造带来的降碳潜力和经济效益都在收窄。

事实上,国家节能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推广目录中,仍有大量技术推广比例较低,节能降碳技术本身还有较大潜力没有释放出来。在今年前10个月经济数据中,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4%的增速,不仅明显高于固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