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赴欧发行热潮之后,多家A股公司GDR(全球存托凭证)陆续进入兑回期。多位市场人士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兑回整体呈现出平稳特征,部分公司GDR兑回较快,主要原因是于海外市场流动性不足。
GDR平稳兑回是跨境转换机制日趋成熟的表征。市场人士认为,GDR正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常态化的再融资形式和主流海外融资渠道,这将助力中企深度参与国际化战略升级进程。在此期间,市场需要“提质”与“提量”双路并进,有了更加优质的企业,吸引更多数量投资者参与,市场生态将加速育成。
GDR平稳转A
12月2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截至11月30日收盘,GDR存托人Citibank,N.A.作为名义持有人持有的公司A股股票数量为2501万股,不足中国证监会核准的公司实际发行GDR所对应的基础A股股票数量的50%。公司GDR数量可能因GDR兑回进一步减少。
杉杉股份本次发行的GDR于11月24日兑回限制期届满,当时公司GDR数量为1544万份,对应公司A股股票超7721万股。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首批在瑞交所发行GDR的4家上市公司均发布了GDR兑回的提示性公告。而在11月底,明阳智能也曾交出8天“转A”过半的GDR兑回表单。
当时公告显示,截至11月22日伦敦证券交易所收盘,明阳智能GDR存续数量约1653万份,存续GDR降至公司GDR实际发行数量的50%以下。这意味着11月9日兑回限制期期满,GDR和A股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后,超过1700万份GDR转换为超8500万股A股,对应市值超23亿元人民币。
今年是A股公司赴欧发行GDR的大年。仅下半年以来,科达制造、杉杉股份、格林美、国轩高科发行的GDR在瑞交所上市,这也是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开通后首批发行GDR上市的中资企业。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GDR存在120天的兑回限制期,此后多份GDR踏上转A之路。
此前,在GDR密集发行时,有市场人士曾担心兑回风险,尤其是密集兑回所带来的股价影响。当时有机构报告在风险提示中表示,GDR潜在折价会带来套利交易,或会令A股、H股承压。随着近期越来越多的GDR转A,将对这一判断正确与否进行验证。
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认为,GDR转A在于两者之间的双向转换机制,短期原因在于GDR和A股股票存在估值差异,客观上提供了一定的套利空间。
以明阳智能为例,11月22日收盘,明阳智能GDR为17.50美元,按当日人民币中间价汇率计算,隐含的A股股价为25.08元,当天A股26.96元的收盘价,意味着GDR套利空间超过7%。
“这个比例意味着套利空间非常有限。”北京资管人士王雷(化名)认为,考虑到交易成本、汇率变动、后续股价波动等因素,不足以成为兑回的驱动力量。部分投资者转A股的核心原因,在于GDR本身流动性不足。
王雷举例说,从7月发行到11月“解禁”,明阳智能A股股价跌幅超过GDR,且人民币对美元也出现阶段性贬值,双重因素挤压下,GDR买盘不足,成交量不高。
致同审计合伙人路静茹对记者表示,目前多家公司的GDR转A呈现出平稳特征。“GDR多项制度设计指向回兑风险防范。例如,需要高于发行前平均交易日的90%或以上;GDR存在120日兑回限制期安排,也充分考虑了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便于市场充分理解和消化;此外,在发行份额上,发行后需满足含GDR在内的外资持股不超过A股总股本的30%,所以企业在取得中国证监会的大路条时,已有明确发行上限,这对平抑股价波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在今年开启的GDR发行热潮中,路静茹负责过数单GDR赴欧发行。据她介绍,监管方面对于回兑是否会对国内A股市场造成冲击,一直密切关注。从她负责的客户来看,GDR在限制兑回期届满转换为A股时,对于交易及市场的影响,发行人都曾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相应预案。
“客观来看,欧洲市场中GDR交易量确实处于偏低状态。但今年成功发行GDR的公司都是龙头企业,随着更多中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欧洲市场的投资者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形象,他们的认可度亦将逐渐提升。”路静茹表示。
周茂华也认同这一判断。他表示,GDR回兑并非大规模变现,而是说明跨境转换机制顺畅有效。“中资企业赴欧发行GDR存在流动性和估值偏低现象,不过发行人都是优质企业,随着套利空间逐渐消失,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将更专注于进行持续的GDR交易,进而改善流动性,并实现估值回归。”
瑞交所更受欢迎
虽然面临阶段性的流动性掣肘,GDR赴欧发行热潮仍在持续。今年以来,已有9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完成GDR发行。近期,创业板指数第二大权重股东方财富等公司,也相继发布了GDR进展公告。
GDR热潮成为“中欧通”机制下的A股公司跨境融资的一面镜子。在市场普遍关注中企赴欧GDR热潮的背后,一些细节问题仍有待厘清。
一方面,相较于伦交所,为何更热衷瑞交所?
记者梳理发现,明阳智能是今年少有的赴伦交所发行GDR的案例。更多公司选择的是瑞交所,包括东方财富、三花智控、华友钴业、隆基绿能等多家公司。
瑞交所仅为欧洲第三大交易所,为何大部分拟发行GDR的企业选择这里作为首选地呢?
中信证券全球股票资本市场联席负责人李航日前对媒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