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云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重要定位和宗旨,高质量助力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保险资金义不容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险资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之一,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建设、服务保险主业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重要定位和宗旨,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投资渠道多元,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更具有天然优势。高质量助力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保险资金义不容辞。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协会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404只、规模7867亿元。截至2022年10月底,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共登记(注册)2757只,规模超6万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定位和宗旨曹德云指出,近年来,金融业坚持“脱虚入实”的校准,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业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经历多年发展,这种国家、社会赋予的行业定位已深入人心。”
“金融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虽属虚拟经济范畴,但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曹德云表示,“偏离实体经济将导致投机主义、利润至上等一系列脱离金融社会价值的行为,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健、高质量发展。”
曹德云表示,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一个深刻体会就是,金融业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和宗旨,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模式都将与实体经济紧密连接。
具体而言,一是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将更加重视合规、稳健、深耕细作。“稳健是为了控制风险,深耕细作是为了满足国计民生、实体经济的需求,尤其银行、保险两个行业。”
二是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将进一步回归合理区间。“资金在各个行业、领域的流动存在一个均衡的收益率,基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金融业的收益利润将进一步回归合理区间。无论是对哪个金融行业而言,暴利时代都已经过去了。”
曹德云指出,虽然粗放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远去,但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保险市场在中国仍未经历充分发育,深度、密度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在努力度过转型期后,保险业仍将会以较高速度可持续高质量增长。”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投资渠道多元,是金融市场的稀缺资源,具有天然优势。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及项目融资。”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保险资金已配置银行存款2.86万亿元,占比11.66%,主要为长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等;投资债券以及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0.03万亿元和2.97万亿元,分别占比40.89%和12.11%。保险资金还通过股权、债权、私募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载体,直接对接“两新一重”、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实体项目的融资需求;通过参与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新型投资工具,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存在期限错配、价格错配、资产荒等挑战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逐渐拓宽,在通过股权投资助力实体企业降负债、去杠杆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服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自身资产配置的重要抓手。
总体趋势向好的同时,曹德云坦言,保险资金在服务实体经济时仍存在包括缺乏优质资产、长期投资理念贯彻不充分等多项挑战。
例如,低利率环境下长期优质资产缺乏。“受国际国内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低利率环境仍在延续,适配保险资金收益率的长久期优质资产仍较为匮乏。”曹德云表示,“超过10年期的长期债券供给不足且收益率偏低,仅通过债券投资收益难以覆盖保单成本,市场上基于长期优质项目的另类资产仍是稀缺品种,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增大。”
长期投资理念贯彻不够充分。“当前,部分金融机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文化难以切实融入投资实践,过分追求短期回报导致投资理念异化。”曹德云举例称,“受年度业绩披露压力和考核方式压力,大部分保险资金权益投资为每年考核,这也会导致部分保险机构权益投资过于追求当期投资业绩。”
再如,还有期限错配、价格错配。曹德云表示:“保险的平均负债期是12-13年,资本平均周期为5-6年,一定会有缺口,需要再投资。而再投资时市场环境、利率都可能有变化,这就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价格方面同理,负债成本高、投资收益率低,利差损就可能出现。”
“从协会角度,我们在监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下,一直在努力引导、推动创新,促进保险资管机构开发优质产品、帮助保险资金匹配对接实体经济项目。”曹德云表示,“目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