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期,上海证券报邀请浦发银行副行长王新浩、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广发证券董事长林传辉,共同探讨如何让投融资政策、机制更有温度和力度,以做优做强制造业,推动产业链升级,释放实体经济新动能。
上海证券报:新时代新征程,金融机构如何把握和理解“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王新浩: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长久坚持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把握和理解“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商业银行一是通过不断提质增效,做好资金供给的平稳有效增长,着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市场主体纾困,防范化解相关风险,全力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二是加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双碳”经济、乡村振兴、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实现融资额持续快速增长,助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三是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普惠小微贷款要持续增量、扩面、降价,用更全更新的数字金融手段赋能小微企业成长。
同时,商业银行要坚决贯彻监管部门的要求,严防监管套利、资金空转和影子银行回潮,对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产品保持风险意识,真正把“活水”引到实体经济的广袤良田。
胡跃飞: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形势看,稳住实体经济,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也就有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和挑战的底气。金融机构要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保障社会民生、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使命,通过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强化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支持,不断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夯实资产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金融业要为其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等提供更多长期限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模式与企业融资需求的适配度。
同时,金融服务也要更加有的放矢,瞄准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领域,创新开发符合各类型企业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升级服务场景和模式,提升服务技术和效率,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局限,通过金融服务覆盖制造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发展。
林传辉: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动力源泉、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凸显了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于制造业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调整结构失衡、重构竞争优势的历史节点。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发展实体经济,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发力先进制造领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科技创新步伐和产业链升级。
发力先进制造、推动产业升级,需要健全适配的投融资机制支持。资本市场具有连接技术、资金和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能够适配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特征,降低新经济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高效率的并购重组体系为落后、过剩产能提供退出通道,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可以预见,资本市场将在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证券行业大有可为。
上海证券报: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金融机构可以从哪些方面作出贡献?
林传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证券行业在帮助企业获取直接融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过程中,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积极作为:
一是助力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在培育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证券公司要充分发挥投行业务优势,通过IPO、再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工具,助力优质制造企业做优做强,更好引领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私募基金管理、股权投资及另类投资等业务优势,围绕国家政策导向进行业务布局。例如,通过参与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科创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引导资本流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打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及产业发展生态链。
三是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专精特新”企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证券公司可以借助新三板改革、北交所设立等机遇,分层分类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战略规划、投融资、规范运作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