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林俊廷,有着十足的精气神和潇洒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和他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举办的2022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七届)上。
作为论坛嘉宾,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作了题为“虚实相生——以新媒体艺术的‘实拟虚境’,构建‘虚拟实境’的未来元宇宙”的主旨演讲。在茶歇时,记者和他搭上了话。
2.6公里与0分
当得知记者是从成都来到上海参会,且第二日就要乘坐飞机回蓉时,林俊廷特意告诉记者不要担心采访时间不够。不过,由于实在分身乏术,现场的采访只能在会议结束前后见缝插针般完成,期间还多次穿插着他与其他在场人士的交流。
转机出现在会议散场后,林俊廷主动提议与记者一道乘车回酒店,并表示下车之后一同陪记者去做核酸,过后再走回来,他自行打车归家。到酒店时,见记者手机没电,他又从浅蓝色的手提袋里掏出充电宝借记者使用,并打开了手机上的地图软件,找到了附近最近的24小时核酸检测点。
一去一回,只在一眨眼,在物理空间中留下2.6公里的轨迹后,记者挥手目送他上车。从下午三点说上第一句话到晚上十一点珍重道别、从一无所知到仿若老相识,等到车辆开走以后,记者才真切感受到了时间的相对性。
在现代的高架桥以及呼啸而过的车辆声旁,此中情境,恰如林俊廷以宋人范宽《溪山行旅图》为灵感创作的互动影像声音装置《响》中的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念研究生时,林俊廷曾得过0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原先学电子的他先是转专业到设计,后来终于还是选择了艺术。在他看来,艺术学院的各种机械工具与计算机,都是可以拿来创作的工具。但在某些艺术传统的背景下,使用“工具”而不是手工的技术被视为异端,被某堂课的老师说“这不是艺术”,于是那门课他得了0分。
时过境迁,在言必称元宇宙的风口浪尖上,互动二字显得过于稀松平常,人们对它如此熟悉,以至于默认到了不会刻意提及的地步。艺术创作亦然。
除了“偶然”地在二十年多前便响应了元宇宙以外,林俊廷的作品往往还带有一份“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诙谐,那是一种面对无比困境时,能够一笑处之的释然。
他的作品《鹤采》曾亮相在《而立——中国当代艺术展》上,他特别提到,自己的名字在一众接近30位的艺术家名单上是“靠后的”,同样也是鲜有关注的。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的作品受到观众的“欢迎”——毕竟,这是一件需要拍手互动的装置,手要拍得越响,屏幕里的仙鹤才会舞动得愈加昂扬。
一个有趣的点是,《鹤采》英文翻译作“CloudDance”,读者评价,“好神奇,欢乐才能迎来欢乐。”“鹤采,原来是喝彩。”
越Local越国际化
NBD:从中国台湾到美国诸多城市,你接触、学习的大多与“前沿艺术”相关,例如,你曾在纽约吸收了美国先锋艺术家马修·巴尼的团队工作方法。你是通过什么契机发现可以用新媒体艺术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呢?
林俊廷:去纽约是一个关键,当时我是拿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助计划去的,申请的方向是科技艺术。我那时候做了一个作品,自以为很西方,我跟他们碰面的时候,他们竟然跟我说,你的作品充满了东方哲学思想。
一开始我觉得(作品)这么前沿,怎么会有东方哲学思想。可是,那时候开始我才突然意识到,你是中国人,血液里面就是这个基因。之后再去跟西方人交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在看问题的层次上可能就没有我们那么多层。
NBD:你的简介里提到,“其擅长透过物理三维空间和第四维‘时间’的交融呈现,让观者经由身体参与、经历心理知觉变化而完成一种‘幻境体验’”,这就是你刚才提到的层次吗?
林俊廷:新媒体艺术作品强调互动,但不是“动不动”的那种互动。我的作品会因为人数、肢体、天气、时间等元素的不同而进行各式各样的改变,这个作品可以一直随着不同的人去改变,可是这个改变其实还是讲了艺术家要讲的东西。
现在有很多的互动作品是不知所措的,有一堆看不懂的、艰深的文字在堆叠,为了互动而互动,艺术家到底在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
NBD:那这种层次或者说互动,在表达中华传统文化上,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林俊廷:又要回到纽约来讲,第一次在国外展览,觉得大家都很厉害。我的作品会放在那里,但我感觉就是焦虑,然后还是焦虑——我就在想,怎么去做出一件作品,让西方和东方的人都感受到。
所以那时候我就做了一件作品叫《蝶域》,结果就是整个轰动,当天晚上就有一堆人要收藏。那个20年前的事了,从此就奠定了我的一种信心,就觉得中国的其实不会更差。就像我现在常讲,油画画得再好,画得过(别国艺术家)吗?你画不过的,你就做他做不过你的。
要先找回自己是谁,可以是世界主义的,也可以是国际视野的,可是你要告诉别人我是谁,越Local越国际化。
卖得出去叫NFT
NBD:从艺术创作者的身份出发,你对元宇宙如何看待?
林俊廷:最原初的其实还是艺术本身,它(元宇宙)只是舞台不一样,技法不一样。做艺术创作,要先去熟悉技法,才有办法服务于你的想法,比如说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