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防控更趋科学精准,房企迎“近水”支持?各地调整防控政策,演出活动人数不再做限制,服务消费或温和修复。11月17日-18日新华社发布二十条优化措施热点问答之一和之二,再度强调并非“躺平”,并要求“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无疫情地区“不能擅自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各个地区也在防疫“二十条”推出后调整本地区防疫政策,均将科学精准放在首位,大部分高风险地区调整为楼栋和单元,在阻断疫情传播的同时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的展开。如石家庄市在11月12日宣布“严格执行中央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但在14日下午石家庄市委书记宣布“决不是‘躺平’、放任不管,也决不是所谓的‘全面放开’”。广州则以区为单位,考虑疫情最新情况更加精细化调整防控举措,并将高风险地区多调整以楼栋为单位。文旅部也对疫情防控政策做出调整,《剧院等演出场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六版)》相比第五版将“科学防控”放在首位,“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原则上不对演唱会、音乐节、实景旅游演出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观众人数做限制”。结合各个地方对疫情防控更趋科学精准,后续或看到居民服务消费的逐步恢复,将对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效果。
保函置换30%预售监管资金,房企融资迎“近水”支持。11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住建部、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1)出台背景:7月以来因郑州等地居民“停贷”风波,各地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从严,虽然保交楼政策逐步稳定房企信用融资,但受制于体量更大的预售资金压力带来的融资短期“症结”,地产投资仍底部徘徊。2)出台目的:再度放宽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允许优质房企通过保函的方式置换最高30%的商品房预售监管额度内资金,等同于资金提取时间节点提前,解决了目前“项目等资金”的问题,旨在强化落实“保交楼”政策、推动地产投资竣工跌幅恢复性收窄。同时通过动态调整机制时刻保障监管账户内资金满足竣工交付所需资金70%,避免烂尾风险。3)后续影响:目前全国商品房预售监管账户内资金经估算或有10.9万亿,虽然考虑到保函业务仅覆盖经营情况良好的优质房企,但30%的提取比例也将为房企短期融资带来“近水”支持,有望进一步推动四季度地产投资和竣工跌幅收窄。
财政成为稳四季度经济的核心。财政收入强劲回升,主因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不再续接。税收收入(较7月+15.2pct至14.9%)的大幅回暖,增速改善中约有7.5个百分点来源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不在续接。收入改善不仅令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pct至8.7%)同比上行,且有余力平滑后续支出,持续保证经常性支出同比保持在10%以上。土地出让收入(+22.6pct至-3.8%)大幅改善或源于多地第四批集中供地,但基建更多依赖金融杠杆的背景下政府性基金支出必要性不强,收大于支部分或用于后续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财政阶段性将四季度实际GDP增速稳定在4.0%左右是可实现的,但财政支出和基建投资的稳增长作用越强,2023年广义财政支出的基数就越高。我们维持前期预测的政策格局,即只有政府部门大幅扩张财政赤字格局,拉动一般预算赤字率至3.3%以上,并考虑通过个税减税等方式,有效改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预期,才有望促进2023年实际GDP增长4.5%或更高,并且同时可以获得优化的经济结构。
高频数据经济表现:地产、汽车销售再走弱。乘用车零售同比下行3pct至-12%,全国整车货运量同比降幅扩大。房地产市场:地产销售再度走弱,因城施策继续加码。政府性基金与基建:当周新增专项债98.7亿,下周计划发行20亿。工业生产与制造业投资:下游开工率大幅回升。通胀:猪肉、原油、蔬菜价格下降,煤价持平,钢价上涨。货币政策与汇率:短端资金利率上行,逐步向政策利率收敛。美元指数下行,人民币积极升值。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见效速度慢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