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导读:
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未来中国潜在增速受益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仍将维持在中高速区间,同时通胀中枢也面临一定抬升。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下,加快发展以新制造、新基建为代表的新经济,促进新发展格局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是长期政策主线。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升对粮食能源等初级产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科技自强自立三大领域的安全关注,以安全促发展是应对机遇与风险并存时期的客观要求。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经济特征包括人口基数巨大、全民共同富裕,以及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推进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依然向好:
从经济增速来说,预计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潜在增速大约为5%-6%,受疫情波动、地产调控等影响2022年GDP增速在3%-3.5%左右。未来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背景下,仍有向潜在增速回归的动力。特别是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会进一步打开内需的释放空间。
从通胀中枢来说,过去40年的全球大缓和暂告段落,未来全球通胀中枢依然会高于疫情前的状态,我国通胀短期在保供稳价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随着双碳转型和防疫优化依然会使中长期通胀中枢出现上移。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赖于高质量发展,这将是未来中国的长期政策主线,经济结构的转型无疑会对内外需格局和金融资源的分配带来新的影响。在需求格局上,以科技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成为增长新驱动,于此同时,相适应的金融系统,也将着力于实体经济的支持:
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内需的角色和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增长的驱动力更多关注内需的进一步扩大;二是地产去金融化之后,驱动信用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从房地产逐渐转向新经济领域;三是由技术和制度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长期增长的引擎。
外需角度,“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面临提升。当前外需仍在持续走弱中,欧美将陆续陷入衰退,外需角度的多元化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8万亿美元,为9年来新高,未来趋势有望进一步加强。
金融支持实体,融资结构将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将助力科技、能源、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当前,央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已经发挥定向支持作用,社融结构也能看到,长期而言,融资结构将会不断优化,直接融资比例将不断提升。中国正在经历从劳动力和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的创新效应将得到较大的发挥。
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风险与挑战,国家安全需要被提高到更高的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安全促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特别是需要关注粮食能源、产业链、科技等三大领域:
粮食与能源:持续保供稳价,加强战略储备和新能源发展。
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强链补链来到重要关口。各地政府开始强调“链长制”,加强产业集群建立,实现功能区位互补。
科技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速新型举国体制落地。半导体、医药生物、通信、计算机、高端制造等领域有望实现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