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资本市场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时间:2022-11-17 00:00:00来自:证券日报字号:T  T

2022年上半年,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逆市飞扬,销售额同比增长28.6%。以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为牵引,浦东3年来引入130多个优质产业项目,成功培育13家集成电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而这只是资本市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被列为重要一项。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资本天然具有发现价值、培育价值、实现价值的基本属性,可以在落实国家产业战略上持续发力,通过其价值判断的独特视角,促进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推动科创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生产领域,科技创新企业则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推动着我国核心产业核心技术的持续创新。然而科技创新具有研发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很大、产业化风险偏高,且难以持续稳定盈利的特点,从而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提出了高要求。

资本市场凭借独特优势,可配合各方对科技创新企业形成全方位支持。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其可以增强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适配性,对于改善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至关重要。”

董忠云进一步分析称,一方面,资本市场通过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当前,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均通过设置多元化的上市条件,支持和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和关键阶段倾斜,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董忠云认为,科技创新企业上市之后,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引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的历史性任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双循环”发展背景之下,科技创新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就需要作为资源配置重要场所的资本市场,发挥引导资金流向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提升产业效率,激发企业活力,从而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董忠云看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深化,注册制改革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实施,三家证券交易所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实现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工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健全内部管理,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快速成长起来,并通过其带动作用,促进形成科技、创新和资本的聚集效应,引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聚效应凸显

在资本市场丰沃的土壤里,一大批聚集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硬科技”企业、“三创四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正拔节生长,并形成多个产业有效集聚,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多个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领域,历经三年淬炼的科创板已汇聚一批涉及多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中更进一步,有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目前,科创板集成电路、医药生物等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科创板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数量达79家,占A股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同时兼具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制造等支撑环节,持续深耕创新链、完善供应链。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107家,治疗领域涵盖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水痘等多种疾病。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行业的集聚效应更加突出。此外,光伏、动力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陆续登陆科创板,在面向科技前沿的多个“硬科技”领域,中芯国际、晶科能源、君实生物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者,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持续聚焦“三创四新”的创业板已汇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合计市值占比超过70%,占据板块主要地位。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公司市值占比高达65%。

创业板公司聚焦三大重点领域,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截至2022年10月30日,76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中,150余家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超过30%、40%。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创业板相关产业上市公司活力十足。2022年前三季度,41家新能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