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基金经理中,雷鸣的特点很鲜明:长期业绩优异,却相当低调。
雷鸣是在汇添富基金成长起来的优秀基金经理。2022年2月,雷鸣辞去汇添富基金经理职务,2022年8月,创立上海润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润时基金合伙人。
雷鸣自嘲早期是“菜鸟”研究员,真正有效率的研究是从投资后开始。如何从默默无闻的研究员成长为优秀基金经理?这中间经历过怎样的破茧重生?如何在基金经理岗位上不断进化,扩大投资领域,提升能力圈?为什么离开公募创建润时基金?日前,雷鸣与证券时报记者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从他的娓娓道来中,可以发现很多投资与研究方面的干货。
遭遇市场大幅波动
从新兴成长到业绩驱动
证券时报记者:你刚开始管基金时怎么做?
雷鸣: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去做好投资。我开始管理成长焦点的时候,基金已有60亿元规模,因为对大部分持仓的股票都不太熟悉,我先尝试研究和理解原来组合里的股票,然后慢慢做一些决策,这个过程中市场会有反馈,常常会被打脸,迫使我去找原因,这样一点点提升理解。
证券时报记者:2015年上半年股市大涨,你业绩很不错。
雷鸣:2015年上半年是大牛市,中小盘股票大涨,周围同事们都做得很好,对我帮助很大。不过,我当时虽然对很多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认识比较片面,但还是坚持自己独立研究和分析的习惯,所有买的股票,我都要自己研究,通过阅读公司财报、招股说明书、资产重组说明书以及实地调研,搞清楚公司的基本情况,自己认可才会买入,而不会盲目跟风。这一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
当时小股票涨得特别快,到4月,成长焦点基金净值翻倍,但我每天还是很焦虑:一是我的业绩虽然放在市场上也挺靠前的,但比同事差了一大截,有同事管的基金净值翻了两倍;二是我对市场短期涨幅过大感到忧虑和担心。特别是在看了很多上市公司相关的资本运作公告后,我心里越来越不安,很多公司讲的故事,怎么看都像是骗局。当时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荒唐事,一家很普通的公司讲个故事、做个重组,收家游戏公司或电影公司,股价马上暴涨;有的公司收购一个明星工作室,签一个对赌协议,将本来应该支付给导演、演员的一次性片酬变成工作室的收入和盈利,再给它10倍的估值来收购,由投资者去买单。
所以,从那年4月份开始,我开始变得谨慎,基本上是卖的多,买的少,将90%多的仓位,慢慢降到了80%。我当时才做投资一年,还没有勇气把仓位降到60%的底线。从4月到6月,上证指数又涨了1000点,然后市场开始暴跌。在市场暴涨时充足的流动性瞬间萎缩,很多小股票直接跌停或者持续停牌,想卖也卖不出去,但基金的赎回不断增加。庆幸当时我做了降低仓位的决定,组合里也保留了不少流动性好的持仓,所以组合流动性一直都没有什么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从公开资料看,2016年你持仓的股票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雷鸣:穷则思变,过去的东西不行了,投资还要做下去,得想新出路。我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那些依靠业绩持续增长带来股价上涨的公司,组合结构也往这个方向调整。2017年蓝筹股大涨,我的转变正好契合了市场风格的大转变,所以2017年获得了较好的业绩,应该说有相当的运气成分。考验很快来临,2018年经济周期下行,美国挑起的贸易冲突加剧,股市持续低迷,当年我的业绩也回落到中位数水平,说明我2017年那一套方法还不行,还不完善,只是阶段性的东西。做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看投资的视角、做投资的方法体系不完善,不能够长期行之有效,你的弱点早晚会被市场攻击,这就是遍历性。
从PEG到商业模式
投资高质量发展公司
证券时报记者:2018年你具体怎么调整?
雷鸣:2017年很流行所谓PEG的投资方法,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商业模式,只要公司盈利预期有一定幅度增长,就按照相应增速给估值,白酒、消费电子业绩好,就都能涨。但到2018年,这套方法就不太管用了。2018年市场下跌时,有些股票相对会比较抗跌,比如品牌消费品,有些股票一有利空就持续大幅下跌。我曾经重仓持有过一家公司,业绩增长挺快,估值也不高,2017年赚了不少钱,但2018年却下跌了很多,有些公司增长没它快,却非常抗跌,估值也给得高。为什么同样是业绩驱动,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不同公司的表现却完全不一样?这样看,所谓PEG的方法论是有局限性的。
那段时期我反复想这个问题,看了很多优秀投资人的书籍和文章,希望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启发。2018年6月的一个周末,在黄浦江边上的星巴克,我偶然读到网上一篇文章,是讲市盈率、投入资本回报率和增长之间内在逻辑的,我一口气读完,恍然大悟。受这篇文章的启发,再结合过去成功失败的投资案例,自己才明白从商业模式角度去理解行业和公司有多重要,我豁然开朗,重新回到比较经典的公司分析框架上。
此后,我开始着重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理解公司,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核心关键要素是什么?竞争格局如何?持续增长能力如何?商业模式优异的公司,如果能够保持长期稳态下的增长,十几二十年之后,复合回报会非常高。
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