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数字化浪潮席卷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诈骗手段也随之不断翻新花样,尤其是日益增加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在给众多受骗者造成严重财产损失的同时,也成为了各类金融机构必须直面的风控考验。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涉及面较广的突出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各方对此反映强烈并积极推进反诈行动。
“诈骗方式无论怎么更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骗财,这最后一环难免要波及金融机构身上。”近日,华东地区某大行一位资深的从业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诈骗分子对银行的放款模式和流程都非常熟悉,“其中很多诈骗分子也正是利用银行在疫情后推出的普惠快贷产品实施了犯罪。”
实际上,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反诈工作已久。“平台搭载了很多生活日常所需的应用,往往也是诈骗分子要突破的最后一道关卡,所以我们跟网络黑产诈骗团伙对抗的压力一直非常大。”某头部金融科技平台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然而,在日益增加的电信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常常诱导用户自行操作,如何辨别用户的正常操作与受骗后的“非自觉”操作,如今成了金融机构最为头痛的一道风控难题。
“黑产通过给用户一些诱导性信息,一步步引导用户泄漏个人信息,或进行贷款和转账操作。”一位供职于反诈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表示,“由于这些都是用户自行操作的,支付或贷款平台很难将其与正常行为进行区分,这是风控的一大难点。”
一位受骗者的自白
“还没等反应过来,我就莫名背上了20万的贷款。”受骗者小吴向证券时报记者回忆。
某个工作日,刚加完班准备稍作休息的小吴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是某电商平台的官方客服,特地来电告知小吴——他在该电商平台上接受的某项服务利率过高,违反了相关规定。
原本睡意朦胧的小吴听完打了一激灵,“可我从来没开通过这项服务啊!”一头雾水的他立马连连否认,并向电话的另一头提出要求关闭所谓的服务。
“因为对方说出了我的姓名、毕业学校,加上我近期在这家电商平台上有过消费,我就相信他们了。”小吴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对方提出可以关闭服务但需要第三方验证时,小吴渐渐相信了对方,并答应配合要求通过银行验证的种种指令。
也正是因此,接下来的操作让小吴一步步陷入了诈骗团伙的圈套。
“我当时就想早点了结这桩事,他们问我有哪家银行的银行卡,我说了几个,他们就要求我查看可借余额。”据小吴回忆,当时在电话沟通了20分钟左右之后,诈骗团伙以流程需要为由,要求小吴配合他们使用线上会议,声称可以更好地帮助他通过验证。
在诈骗分子的指导下,小吴“鬼使神差”地打开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并通过线上渠道,一步步听从指令进行了线上贷款的操作,“具体怎么进去的我记不清了,当时让我贷款了我也不知道”。
等到小吴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被骗的时候,他的贷款金额早已从线上转到了诈骗分子提供的账户中。“对方变换手机号不停联系我,打了好几个电话,我知道这是诈骗了,一直拒接。后来我想或许有些信息对警方有用,我就接了,问到了对方的姓名。”小吴说。
最后的一通电话,让小吴明白了对方一直打电话试图沟通的原因——要求他按照特定步骤进行录屏操作,才能关闭所谓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骗到钱的诈骗团伙仍不甘心收手,还想要窃取小吴更多的个人信息。
电信诈骗案激增
放眼全球,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均呈迅猛增长态势。
日前,服务于反欺诈领域的律商联讯风险信息发布了《高增长市场中的数字支付欺诈研究》,该报告显示,由于替代支付方式越来越普及,所有高增长的市场均普遍出现各种欺诈个案,在过去的12个月,各种类型的欺诈平均增加约37%,包括数字钱包支付诈骗、二维码欺诈和加密货币欺诈等。
据律商联讯风险信息调查,各地区都有80%的受访者预计欺诈风险将在未来24个月增加,网络欺诈者的攻击目标是使用网络数字渠道进行购物、娱乐和网上银行活动的消费者,这情况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剧,并引发了新的欺诈趋势。
今年4月份,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此类案件在严打高压态势下出现下降趋势,但发案仍在高位运行,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特别是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进一步加剧了案件的高发。”杜航伟指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打击治理难题。
单从银行业来看,受疫情的影响以及为了支持中小微企业,不少银行机构针对线上放款的流程进行了精简与升级,而诈骗分子的手段与技术也“与时俱进”,能够在短时间内摸清银行线上端口的流程。
有接近经侦办案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他明显感受到的是,自2019年以来,新形式的网络诈骗案呈现明显增长。“特别是在几个一线城市中,受骗者已不限于防骗意识较为薄弱的中老年群体,金融白领、律师、大学生等群体也都有不少典型案例。”
此外,诈骗团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