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卡脖子”风险,因此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庞大市场需求、劳动力和工程师红利、先进的基建等优势,中国装备制造业普遍规模庞大,但不同行业竞争力差异却较大,如新能源装备、高铁等产业具有优势地位,机床、大飞机等产业相对落后。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对于我们理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和政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从实证和理论两个维度,剖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产业全景:高精尖行业及核心零部件短板明显。横向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大,特别是地产基建装备、金属制品、通用设备、能源装备全球供给占比较高,但高精尖行业供给不足。纵向来看,整机供应能力强,但核心零部件存在短板,在产业链分布中多处于微笑曲线低端,附加值待提升。
产业链变迁:承接发达地区整机产能。回溯代表性行业的产业变迁历程,需求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先决要素,供给能力和政策也影响具体产业或环节的分布情况。整体来看,随着本土市场扩容,中国承接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但多为整机环节,核心器件无法以此获取,需要自主突破。
在追赶者视角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在于能否持续进行“工艺积累”实现“技术追赶”,其主要取决于1)初期技术差距;2)下游需求特征;3)核心资源配套能力与外资竞争压力;4)政策性因素,改变前述条件,为企业工艺积累创造机遇。这些因素影响了不同产业的发展路径和结果。
思考与启示:因行施策。展望未来,面对全球产业链重塑形势,我们认为对于不同战略地位的行业,应对产业外迁的政策方向具有差异性。就提升产业竞争力而言,弱势产业在需求侧应关注降低下游试错成本,供给侧强化产业配套保护。对于优势产业,需强化技术引领,并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支撑作用,影响终端产品的制造能力,部分行业还具备重要战略属性。本文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刻画、产业链变迁回溯出发,通过剖析不同行业发展水平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总结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通用经验,并借此提出政策建议。以下为本文的框架要点:
第一节,我们从多角度拆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地位。我们从产值规模、供需格局、发展阶段、产业链各环节国产化率等维度,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进行全景梳理,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并与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地区对比,展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地位。
第二节,通过刻画和梳理微笑曲线与产业链变迁,总结不同行业的发展驱动因素。我们详细刻画了5个代表性行业的微笑曲线分布,并回溯了其全球产业链变迁过程,从需求、供给、政策三因素解读变迁原因。除了区域视角外,我们也区分了整机和零部件环节各自的变迁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核心器件无法靠产业转移获取,只能依靠自主突破。
第三节,总结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程度的核心因素。本节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前两节分别从整体性和行业性视角阐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驱动因素。基于类似的外部环境,不同行业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结果,一些行业已实现全球领先,一些行业仍存在较大供应瓶颈,这是本节着重解释的问题。本节以追赶视角为出发点,以“工艺积累”为重点分析对象,详细阐述了装备企业能否获得足够的工艺积累机会的主要影响因素。这有助于我们归纳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为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节,基于前述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前文从实证和理论角度阐述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本节基于前述分析,尝试提出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总体而言,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大,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通过回溯和总结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得与失,有助于我们归纳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和保持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