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上海人民币贷款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保持全国第一
11月8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举办“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运行情况”新闻通气会,聚焦前三季度上海货币信贷运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运行及外汇收支形势,详解数据亮点,回应市场关注。人民币贷款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介绍,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作用,引导上海信贷投放总量保持增长,努力稳住经济大盘。
●年末机构调研频次大增计算机和医药等行业受关注
近一个月来,A股市场跌宕起伏,但机构调研热情却急剧升温,其间甚至创出今年以来机构单日调研次数的峰值。目前,各类机构正在加紧年末考察,提前布局明年行情。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机构调研聚焦计算机、医药等领域,与资金加仓方向趋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近一个月来,机构调研次数超过5.5万次,环比增加逾3.6万次;调研的上市公司家数也环比增加191家,达到876家。
●业绩提前达标整改基本完成多家ST公司冲刺“摘帽”
甩掉“包袱”、摘掉“帽子”,多家上市公司近期挥别“ST”头衔,轻装上阵。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10月以来,已有3家公司成功“摘帽”(即撤销ST或*ST),并获得二级市场一片“涨”声。记者注意到,进入第四季度,多家ST公司频发利好,或者主营业务经营向好,或者在非标、资金占用、重整计划事项上实现重大进展。更有公司主动披露新动向、新规划,为明年发展做铺垫。
【证券时报】
●上交所:努力成为支持央企改革发展主战场
近日,上交所与航空工业、航天科工和中国华电3家央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上交所将与3家央企集团在拟上市公司培育、重组上市、市场融资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提升央企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下一步,上交所将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努力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央企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目前,沪市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央企上市公司(简称沪市国资央企)数量已达到213家,上交所成为央企上市公司重要集聚地。
●供暖季临近需求尚未释放动力煤价格整体下行
9月份以来,能源价格较前期高点已明显回落。尽管传统旺季临近,动力煤市场当前仍呈现供需两弱态势。市场分析认为,今冬气温持平或高于往年,叠加冬季限产对工业需求影响,动力煤价格短期仍将偏弱运行。煤市供需两弱10月中旬至今,环渤海港口市场持续维持供需双弱态势。期间煤价下跌60-70元/吨的同时,环渤海港口库存也降至历史同期低位水平。
●坚持房住不炒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加速建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房地产的具体表述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房地产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住建部召开党组会议、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证券日报】
●以注册制为抓手提高直融比重增强服务实体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新形势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之一。“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也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核心举措。”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文中指出。自2018年11月份首届进博会上官宣“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至今已满4年。
●中国银保监会:险资投资股票规模2.67万亿元“这十年”累计增长5.51倍
11月8日,银保监会官方公众号发布长图介绍“保险资金这十年”。银保监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引导保险资金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千亿元市值车企赴贵州“抢锂”广汽集团欲“补链强链”争夺产业话语权
近期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再次高涨,现价一度逼近60万元/吨。这让不少车企“如坐针毡”。当上游原料采购成本越来越高,且整个汽车产业链利润又大幅向上游倾斜时,拒绝为上游厂商打工、通过“补链强链”拥有话语权,成为不少车企的共识。11月8日,A股市值近1300亿元的广汽集团联手东阳光赴贵州“抢锂”一事备受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