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经济内生动能疲弱,疫情冲击再起。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较二季度的0.4%显著反弹,生产端二产贡献大,体现了生产端稳增长工具的持续发力。从需求端看,三季度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2.1、0.8、1.1个百分点,分别较二季度增加2.9、0.5、0.1个百分点,消费的复苏是带动三季度经济增长恢复的最大动力,同时投资加速、净出口保持韧性是重要支撑。但是消费的复苏动能是偏弱的,收入增长偏慢、劳动力市场压力较大是重要原因,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5.3%,人均消费支出同比3.5%,居民收入、消费支出增速持续低于GDP名义增速;同时,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至5.5%,对比往年9月失业率普遍回落,劳动力市场仍存较大压力。另外,8月以来出口增速连续两个月放缓,固然有基数抬升、价格回落的因素,但海外衰退预期渐强的确压制了外需的扩张,8月出口数量指数为99.2,即8月出口数量同比负增0.8%,在连续3个月正增长后降至负区间,反映了剔除价格影响后出口量转降。而实体经济的融资连续两个月超预期,并且实现了总量和结构的同步改善,更大程度体现出稳增长政策推动的基建融资、房地产融资的改善。进入10月,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导致10月综合PMI产出指数降至49.0%,5月后首次落至收缩区间,零售、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租赁及商务服务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位回落,业务总量下降。经济复苏遭遇波折。
但是我们中长期看并不悲观,房地产市场将逐步出现积极信号,而10月召开的二十大则给出了中期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蓝图。首先,8月以来房地产市场融资在供需两端均出现改善迹象,居民端,居民中长贷增量的同比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同时委托贷款连续高增可能受到了公积金贷款增长的推动;企业端,8月表内外票据融资同步高增体现了保交楼导向下,金融机构对房企资金链的快速支持,而8月下旬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措施,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形成了对保交楼资金的政策支持。由于本轮房地产市场下行的重要原因是房企资金链的无序收紧,融资的改善是化解房企困局的重要步骤。而十一前后政府进一步出台了房地产需求端的支持政策,亦有望对房地产市场形成拉动。其次,放长眼光,二十大报告指出了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路径。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是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高质量发展给出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标。
2018年以来客观因素的掣肘没有创造比较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二十大报告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下一个五年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的决心。另外,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提到,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不是高质量发展;同样,只有质量、没有数量,也不是高质量发展。直接否定了高质量发展不关注经济增长的观点。具体到量的合理增长的标准,杨伟民提到,就经济增长来看,主要是增长速度要保持在合理区间,符合潜在增长率,符合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十四五”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应该在5.5%左右,保持这样一个增长,就是合理的增长,是我国常态化的增长。因此,我们坚持短期平稳、中长期想象空间大的判断,关注数字经济、元宇宙、海绵城市以及乡村振兴涉及的农机、白电、汽车等。
进入11月,海外流动性收紧风险触顶。11月美联储虽然连续第四次加息75bp,但是直言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以及时滞性开始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决策的权衡因素,决议呈现出典型的鸽派调整。而对于这种调整的原因,鲍威尔在会后做了解释,提到要实现货币约束的全部效果,尤其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还需要时间。自美联储3月开启本轮加息至今经过了8个月,考虑货币政策9-12个月的时滞,在今年12月放缓加息节奏以观察政策效果是合理的。同时,三季度美国GDP明升实降,主要驱动力消费增长放缓,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美联储加息幅度有望逐渐收敛。当然,在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下,美联储本轮紧缩周期的终点和时长仍然具有不确定性。美国10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6.1万人,高于预期的20万人;同时10月失业率为3.7%,高于预期的3.6%;10月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增0.4%,高于预期的0.3%,前值为0.3%,反映美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压力仍然较大,同时,10月劳动参与率为62.2%,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瓶颈仍在持续。但是本轮美联储加息以来最大的隐忧——超常规的加息幅度已经缓解,全球资本市场在鲍威尔讲话后的大跌可能也已释放了一部分对于加息周期终点和时长的“新隐忧”的打压,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制有望缓和。
综合国内外的因素来看,11月整体呈现出有利因素增多的局面,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势头,中期经济发展路径的明确,以及海外主要央行货币紧缩力度的收敛,均有望缓解资本市场受到的压制。
风险提示: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