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绿意盎然,路网交织,川流不息……如今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片区(以下简称“吴江片区”),一片“风禾尽起,盈车嘉穗”盛景。
建设一体化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回望一体化示范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三年,苏州举全市之力支持吴江片区建设,聚焦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战略定位,牢记使命、敢为善为,11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是答卷,处处见蝶变。
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是苏州的最大发展机遇,苏州要主动对接上海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主动寻求更多产业协同发展机遇,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大战略为引领,推动要素畅通、资源整合,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苏州力量。
强“本手”频创“妙手”
生态价值加速转化
湖泊食鲈、星空营地、现代农园、森林探秘……位于汾湖高新区元荡周边的“曲水善湾”项目,是苏州聚焦一体化示范区打造的乡村振兴“样板间”。两年多来,该项目积极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在一片农田上培育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网红打卡地。
“抬头可仰望星空,俯身可寄情山水”,“曲水善湾”自投入运行以来,持续吸引长三角游客慕名而来,2021年接待休闲农业游客100万人次、增长20%,惠及项目所在地14个自然村的1900余户农户。
立于“本手”方有“妙手”之成。自吴江纳入一体化示范区以来,苏州充分考虑吴江片区湖荡密布、水面率高等特点,以跨区域河流治理为契机,系统推进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周边及沿岸地区综合整治等河湖水系治理,攒下良好生态家底。
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也是彰显苏州生态美的最佳本体。三年来,吴江片区将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推进,所辖东太湖水域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连续14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两个确保”。
以太湖、汾湖等为代表的秀美山河湖水,日渐成为苏州发展的最亮底色、最大优势。聚焦生态优势转换,吴江片区“妙手”频出,一批重点项目在河湖岸线加速落地。
今年以来,曲水善湾美丽吴江样板区、桑基鱼塘一期展示园鱼塘塑形等九个生态优势转化项目共完成年度投资超过15亿元,“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相互结合、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格局蔚然成型。
于“高原”再攀“高峰”
创新发展热潮涌动
英诺赛科氮化镓项目产能达7000片/月,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一期阻燃纤维中试线投用……吴江片区近期何以创新热潮涌动、捷报频传?成绩背后,是苏州紧抓区域协调发展契机“锻长板、补短板”的笃行不怠。
瞄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战略定位,苏州创造优越制度环境,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对吴江片区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并联动上海推出科技创新券,解决企业研发后顾之忧,助力吴江片区于经济“高原”再攀“高峰”。
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激活发展“一池春水”,首批三家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建设名单中,吴江企业独占两席,“孵化成长在苏州、研发在上海、成果转化应用在苏州”的要素有序流动格局加快形成。“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让我们与上海等城市的产创合作、要素交换、人员往来更加便利,近三年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马张良说。
一体化示范区创新发展蹄疾步稳,不仅带来资源要素深度整合,而且形成强大的区域辐射带动力。
在昆山“借势发力”打造的一体化示范区协调区,重大项目频频落地,年产1000架大型无人驾驶飞机、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项目峰飞航空科技刚刚签约,总投资118.97亿元的锦淀周一体化生态提升EOD项目正式启动,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顾海东介绍,近年来,苏州举全市之力支持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健全调度机制、加大资源支持、狠抓工作落实,积极探索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路径,将示范区的好风景有效转化为新经济,将“高颜值”加快转化为“高价值”。
把“盆景”变成“风景”
制度创新渐次铺开
初秋的太浦河清澈透底,缓缓从苏州吴江流往嘉兴嘉善、上海青浦。自实施联合河长制以来,太浦河水质持续向好,已连续48个月达到Ⅲ类标准。
自2018年11月起,这一机制已走过近四个年头。期间,联合河长制机制再完善、试点再扩容,一体守护一方碧水。“引入市场化保险杠杆功能后,每年只需很小成本就能有效规避风险,更好巩固协同治理成果。”吴江水务局规划建设科科长孔岭蓉说,今年初,吴江、青浦、嘉兴与太平洋保险公司联合签署《太浦河水质无忧保险项目协议》,联合河长制再次深化。
从“盆景”变“风景”的不仅仅是联合河长制。三年来,苏州悉力引导和支持吴江片区对接毗邻城区,制度“破障”创新“破圈”积厚成势,累计入选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案例57项、项目建设案例52项,形成“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