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护"农业芯" 打好"翻身仗"
时间:2022-11-03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被称为农业的“芯片”。

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好种业翻身仗,粮食大省安徽近年来按照“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育种科技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扶强等方面发力,引导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促进种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为粮食安全和现代种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育“芯”护“芯”保粮安

走进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的“荃银科研基地”,成百上千的水稻新品种在这里试验种植。每个新品种的标牌上印着二维码,记录着该品种的相关信息。“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试验种植这些新品种,再把表现优异的新品种推向市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从合说。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业为核心,农业服务为延伸,探索和创新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种业公司。“种业创新永远没有止境。”张从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公司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十三五”期间,累计研发投入2.5亿元,通过自主或合作选育方式新增审定的水稻品种236个、玉米品种52个。“育种成果不断涌现,种子销售规模逐步提升,部分品种的种子畅销国内外,助力公司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

安徽是粮食大省,也是产种、用种、供种大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说,安徽省按照“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种业振兴,为粮食安全夯实种业根基。突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推进种业振兴的基础。据介绍,安徽省分类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截至今年上半年,向国家资源库移交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入库量居全国第一。立项建设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确定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区、圃)31家。

为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安徽省大力支持种业企业参与良种联合攻关、承接政府项目、开展试验示范等。今年安徽省争取中央现代种业提升项目资金4822万元,支持5家企业发展。与此同时,帮助种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为349家种业企业新增授信32.3亿元,落实410笔新增放款28.1亿元。

除了育“芯”外,护“芯”创新高产栽培模式,同样有助于粮食稳产增产。《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学校位于合肥市庐江县的皖中综合试验站近日传来好消息,121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136.4公斤,其中亩产最高1148.2公斤,创下这个试验站单一水稻品种亩产最高纪录。

以基地促“育繁推”

9月下旬以来,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随着玉米、大豆的成熟收割,这里的种粮人又在抢抓农时、播种冬小麦。

濉溪县五铺农场有5100亩地,全年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我们近年来加大育种投入力度,目前已有3个小麦审定品种,有的已成为主力品种。”濉溪县五铺农场副场长陈峰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它们在促进稳产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夏粮生产中,八成以上用的是自育小麦品种,亩产量约1300斤,比去年多200斤左右,每斤收购价格也比去年高0.5元左右。”陈峰告诉记者,秋季作物中的大豆,有一半是自育品种,每亩地的大豆产量达300多斤,取得了好收成。

2019年,濉溪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占地约50万亩,五铺农场和多家种业企业位于基地内。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言伟说,濉溪县以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引导推动产学研合作,强化种业科技创新,育种成果不断涌现。

位于该基地的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尝到了育种创新的甜头。“原来主要繁育的是代理品种,现在变成了自有品种。”公司董事长刘超说,公司近年来享受到科技成果奖金、良种繁育补助等优惠政策,通过引进育种专家、建立科研机构等举措,选育了多个小麦品种,有的品种推广面积达60万亩左右。

濉溪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濉溪县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共有17个,其中仅2021年就增加8个小麦品种。

基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容”。据卢仕仁介绍,安徽省持续推进作物良种“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全省共有国家级制种大县1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4个,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十年来,安徽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产能实现从700亿斤到800亿斤的跨越。2021年,全省粮食产量817.5亿斤,较2012年增加108.9亿斤。

科企合作活力显

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种粮大户陈磊去年种植了300亩节水抗旱稻,今年扩大到1000亩。他说,相较于其他水稻品种,种植节水抗旱稻只需要在抽穗灌浆时进行两次引水润田,至少可以节省三成水量。

9月28日,2022年全国节水抗旱稻现场观摩与技术研讨会在合肥市召开。二十世纪末以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科研团队,将现代水稻优质高产特性和传统旱稻的抗旱耐直播特性有机结合,培育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