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时间:2022-11-01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日前,中国人大网公布《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金融工作情况时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总量上,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从报告内容可以看出,在中国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背景下,人民银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同时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报告表明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立场和基本取向,显示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奠定了当前货币政策基调。虽然2022年海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美联储采用鹰派路线控制通胀,或将导致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但中国基于国际国内经济背景,货币政策总体仍然保持稳健的主基调,托底经济政策将陆续出台,预计在四季度稳增长的措施将进一步加强执行。

首先,国内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奠定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在全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受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能源和粮食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外部挑战。虽然美联储采取鹰派立场,海外主要经济体进入加息周期,市场担忧经济复苏前景,但美联储加息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掣肘比较有限。一是目前中美利差绝对水平保护性较强;二是美债利率上行更可能体现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即长端利率上行有限;三是通过人民币汇率的适度“顺势”贬值,释放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当前持续下行的PPI、趋于下行的核心CPI、与PPI转负同期发生的CPI上探,将不再对货币政策形成紧约束。因此,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的基本判断,此前中国央行三季度例会仍然强调“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其次,实体经济亟待进一步提振,凸显出货币政策托底的必要性。由于实体经济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需要货币政策继续发挥结构性调整作用,降低重点行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因情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并视需要适当加大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通过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货币政策定向精准的调控作用。

为此,下一阶段仍要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健货币政策强调,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攻坚克难,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着力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做好“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切实降低实体贷款利率,央行通过三条路径降低利率水平:一是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二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推动贷款利率下行;三是从减轻实体经济利息偿付压力的角度出发,前两类政策工具红利释放之后,维持中国实体经济付息增速下降至偏低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利率条件,货币政策或将通过“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避免宏观杠杆率再度过快攀升。

维持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有助于缓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反复扰动;二是稳健货币政策能够保持定力、顶住压力、科学施策,避免“大水漫灌”、避免超发货币,避免大起大落、大放大收,始终坚持稳字当头、保持货币金融条件的合理稳定,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稳定,支持了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