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取暖“神器”在欧洲火了的新闻,让浙江慈溪这个小家电生产王国进入大众视野。作为我国取暖器生产基地之一,慈溪出口量占到全国三成,今年下半年以来,大量的取暖“神器”从这里发出,远渡重洋,陪伴欧洲人度过漫漫寒冬。
慈溪取暖器出口欧洲爆单后,当地厂家生产经营状态如何?慈溪何以成为小家电出口基地?相比其他家电生产基地,慈溪有何特点?有何长远规划?本期资本市场“新地理”,我们走进浙江慈溪。
取暖“神器”火了
据慈溪海关介绍,今年1月至8月,慈溪取暖器出口33.5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出口欧盟15.3亿元,同比增长55.2%,与往年同期相比,出口欧盟的取暖器销售季节预计将延长一个月左右。
“这几天,到慈溪来找电热毯工厂的客户确实非常多。”家电生态圈发起人、星电互联总经理余雪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同时也坦言,取暖器这种季节性产品,现在来找工厂,基本上来不及了。
“现在取暖器行业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即使插队,一个月后交货,也到了11月底,走海运时间需要一个月,圣诞节到达,这时销售季节都过了。”余雪辉表示,客户来工厂首先会问,工厂欧洲仓有没有备货,可以让他们马上销售;二是问工厂有没有现货,是否可以马上发货。但慈溪的工厂基本上做的是传统外贸模式,即接到订单再生产,因此会有一个排单周期。“大家把时间一算,根本来不及,因此近期客户问的很多,但下单的其实很少。”余雪辉说。
余雪辉向记者介绍,现在取暖器主要的增量来自于欧洲客户返单,这些客户在上半年下过订单,下半年会再补单,现在看销售形势好,比如原计划补单10%,现在可能将补单规模扩大至30%。
多家取暖器厂家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的订单已排到明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取暖器属于计划性生产很强的品类,比如出口欧洲取暖器的生产旺季,往年是6月至9月,海运时间一个月左右,到圣诞节前后基本销售完毕。因此,往年到9月底,出口欧洲的订单生产基本已经结束,10月开始做一些国内订单,并筹备澳大利亚、巴西等南半球的订单。
而今年各大取暖器厂家的旺季差不多往后延了一两个月,一方面因为今年冬天能源紧缺,消费者有囤取暖器的需求,就造成了市场上从零售端看都在买取暖器、电热毯等保暖小家电。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今年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欧洲的客户观望了近两个月才下单,也导致生产周期往后延了一个半月到两个月。
据余雪辉了解,受全球需求下降影响,慈溪大部分外贸工厂订单相比往年并无显著增长,而部分客单价低的产品有所增长,比如出厂价在3~5美元、在欧洲可卖10美元的产品出口量大幅增加,但出厂价在10~20美元、在欧洲的售价要30~60美元的,销售反而下降。“其实这是消费降级,买便宜的产品临时用来过冬。”
月立集团财务总监鲁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证实,由于通货膨胀、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国外订单需求相比2021年明显减少,公司也面临同样情况,今年二季度三季度订单减少约15%,四季度以来国外订单需求略有回升。
“慈溪取暖器和电热毯这部分产品的订单需求预计增加40%~50%。”鲁萍说,“对于此类事件,公司一直保持冷静思考,不盲目跟风,近年来频繁出现‘风口上’的小家电产品,今年是取暖器、电热毯,2020年疫情下是电推剪、空气炸锅和小冰箱等厨电产品。”
领跑小家电市场
诞生多个单项冠军
近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浙江慈溪被定义为Ⅱ型大城市,是上榜的4个县级市之一。这个划分是基于城区人口的数量而定。慈溪之所以能突围成为人口大城市,与其发达的产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关系密切。
慈溪是宁波代管的县级市,经济总量长期位居浙江县域之首,超过全国一半以上的地级市。慈溪的强大主要来自于它的第二产业,更具体地说是来自家电产业,它与青岛、顺德并称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拥有公牛、方太、先锋、恒康、慈星、韩电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目前,家电产业已经成为慈溪第一大支柱产业,现有家电整机企业超2000家,配套企业近万家,产品涉及2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慈溪小家电产业中,产生了电熨斗、取暖器、电吹风等多个细分行业的全国“单打冠军”。其中,电熨斗年产量达6000多万台,约占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取暖器年产量超过2500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
位于慈溪西北角周巷镇的月立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吹风制造商之一,年产小家电产品3200万台,其中电吹风1200万台。2020年在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排名中,月立集团个人护理电器产品出口排名全国第一,电熨斗产品出口排名全国第五。
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鲁萍告诉记者,公司得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首先得益于慈溪小家电产业的区位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具有相当的优势。慈溪家电产业在模具设计制造、注塑喷涂、关键零部件、产品包装材料、货物运输等方面都有完整配套。周巷镇传统的小家电优势产品为电熨斗,月立集团也从电熨斗起家,随后逐渐将产品开发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