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审定颁布。新职业及其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连接新需求,蕴藏新机遇,折射新窗口,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激活新职业,畅通经济循环,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势在必行。
数字技术创新催生新职业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创新的创造效应催生新职业。在企业层面,数字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组织趋于网络化、扁平化,用工模式趋于多元化、弹性化。传统单一稳定的雇佣模式被打破,催生大量灵活雇佣模式。在个体层面,数字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就业观念,越来越多的个体更喜欢灵活自主的工作模式,追求工作、生活平衡。对于多才多艺的个体更喜欢根据自身能力让多种职业身份汇聚一身,成为典型的“斜杠者”。在劳动力市场层面,数字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就业结构。高端化的数字产业化以及第三产业中科研和生活性服务业是新职业产生的重要源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持续优化,消费需求开始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消费观念趋于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为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也将催生越来越多的新职业。
新职业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
新职业对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新职业影响数字生产力,推动以算力为代表的数字生产力不断提升。与数字前沿技术相辅相成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应运而生。数字革命促使数据生产、分析和应用能力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达到最大高度,数字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下推动社会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另一方面,新职业影响数字生产关系,促使数字生产关系不断优化。在数字化时代,数据驱动人类生产活动的信息传递链条越来越短,管理体系越来越扁平化,数据的开发利用使信息传递在生产环节之间从未像今天这样迅捷便利,社会生产组织模式逐渐转变为“云端制”,越来越多劳动者开始尝试脱离大型商业组织,转向自媒体平台、电商平台、众包平台等形式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新职业促使生产过程高效运转。在生产层面,新职业有助于扩大生产。新职业作为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从劳动者和企业维度提高供给能力,从市场维度优化供给结构,共同打通供需梗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在劳动者层面,新职业促使个体专业化不断提升,推进知识创新和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企业层面,新职业驱动企业边界跨界融合。数字平台依托数字技术通过在客户、生产者与提供商之间创建网络效应以及在多边模型中促进互动可以创造巨大价值。在市场层面,新职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量数字化技术应用新职业推动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流通层面,新职业有助于畅通流通。以人工智能、数据等工程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新职业助力流通领域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跨越式发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需要提高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供应链管理师新职业的颁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协同企业外部竞争者、合作者、供应商、客户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从而打通流通网络布局,推动企业流通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日益普及,网约配送员、网络营销师等从业人员逐渐融入农村物流体系。农业经理人则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产品交易效率,加速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在消费层面,新职业有助于促进消费。一方面,新职业催生消费新场景。与传统消费场景相比,网络营销师连接了商品生产端和消费端,增加了商品供应链出货速度以及库存消化周期。借助直播互动,生产者、消费者、电商平台整合成现代化供应链网络体系,互相协调,快速迭代,这种全新购物模式突破了传统商业和零售模式,提升了消费体验,形成了数字化网络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新职业满足了消费新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持续优化,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不断释放出消费新需求。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在线学习服务师、职业培训师等新职业的产生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品质化消费需求提供了新途径。
新职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大量新职业人才缺口或超过百万人,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等工程技术人员为代表的数字职业人才缺口巨大。人才缺口的背后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许多新职业成长基础相对薄弱,存在一些市场发育不完善问题,如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等与人类健康安全相关的新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标准,需要健全市场环境,完善准入标准和行业规范。三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用工关系从一种相对静态、固化形态,转向动态、变化形态,许多具有灵活就业性质的新职业面临权益保障不充分问题。四是新职业培训力度不足,大量新职业人才缺口背后是因为数字技能短缺,年轻人希望职业发展中获得有经验的前辈指导、接触新事物新技术的机会、技能提升培训等帮助。当下需要加大新职业培训力度,完善新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互联网+新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五是一些新职业社会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