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基金长跑健将李巍: 投资最终取决于认知 制造业可找到持续性机会
时间:2022-10-24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公募基金快速发展,同时伴生的是人才竞争高度内卷,基金经理群体日益年轻,有十年以上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越来越稀缺,由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满十年且年化收益超过15%的基金仅有12只,年化收益超过20%的产品仅有1只,那就是由广发基金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李巍执掌的广发制造业精选。在证券时报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基金业明星基金奖评选中,该基金荣获“三年持续回报积极混合型明星基金奖”。

李巍是一位深耕资本市场17年、管理公募超11年的投研老将。2005年,他加入广发证券自营投资部担任研究员,2008年年中开始管理自营账户。2011年9月,李巍开始担任公募基金经理,取得了优秀的历史业绩。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李巍,他坦率地讲述了投资道路上的成败与得失,无论是投资体系的构建与进化,还是对投资本质的洞察与反思,多有独到之处。“职业投资人不仅要熟谙经济规律,研究产业趋势和企业发展,还需要对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心理学有深入的理解。”他指出,只有不断扩展涉猎知识的广度、提升思维的深度,构建起‘多元思维模型’,才能真正修炼好内功。

十年磨一剑

与中国制造一同成长

证券时报记者:广发制造业精选长期业绩不错,请讲讲早年的投资情况。

李巍:广发制造业精选是一只聚焦制造业的行业主题基金,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60%-95%。其中,投资于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股票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股票资产的80%。基金发行之前,我就开始深入企业和产业一线,去研究制造业。2010年,我跑到沈阳看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发现自动化有大机会;其后陆续到长沙学习工程机械,到深圳看消费电子,到杭州看安防龙头,还去了郑州、山东等地研究能源机械。因为打了比较好的研究基础,后来投资做得比较顺,长期下来总体有不错的回报。

证券时报记者:你管理这只基金超过十年,一路见证了制造业的产业变迁。

李巍:大制造是组合的重仓方向。在2011年的基金年报中,我曾写:“对契合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方向,在消费升级、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精选个股,尤其是制造业和部分新兴产业中的优质企业,分享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盛宴。”

从历史持仓来看,配置比例最高的板块是中游制造或TMT。近年来,重点配置的细分行业大多为电子、电力设备、国防军工、机械、汽车等。透过持仓品种,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以电气设备为例,早些年的投资标的偏传统电力设备;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和风电的兴起,组合配置的是光伏组件、逆变器等。

证券时报记者:近几年,制造业的关注度很高,你怎么看产业的中长期趋势?

李巍: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细分行业比较多,但总体遵循从需求刺激到供给创造、从下游往上游、从简单往复杂的路径去发展,通过资本的积累、人才的引进慢慢推进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仅有的有全面的工业门类和工业体系的制造业大国,可以找到持续性的行业机会。

一方面,在“专精特新”的方向上,科技进步带来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将带动中国制造业快速升级。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土地成本都在提升,当制造业完成自动化的升级和改造,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又有助于提升国内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或者服务。

另一方面,在“碳达峰”的大背景之下,能源结构的变化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久的将来,国内能源可能是以光伏、风电发电为主。此外,能源结构的变化还会带来清洁能源的接纳问题,包括储能提高、智能电网建设、电网结构调整等。

最宝贵的经验源自磨砺

证券时报记者:在市场的起起伏伏中,你的投资理念是否有一些变化?

李巍:我早期做投资的方式相对简单,侧重看企业的成长性,如果预测公司未来两三年的盈利增长达到20%-30%,估值比较合理,就放进备选库。当时,我对估值的容忍度较低,较少关注市场最主流的方向,自下而上挑选未被市场充分挖掘和定价的公司,核心仓位主要配置在二三线品种。2014年开始,我的选股思路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我发现成功的股票很多是偏市场主流的,当然,非主流的标的也有成功案例,但整体胜率不太高,如果一家企业不在周期或贝塔之上,要真正做出阿尔法是很难的。

证券时报记者:2018年,广发制造业精选出现了较大回撤,请讲讲当时的情况。

李巍:2018年,A股市场经历了两个较大的冲击,一是外部贸易摩擦升级,导致海外营收占比较高的制造业公司受到巨大冲击;二是金融供给侧改革,民营企业因质押融资受到较大冲击,而制造业多是民企。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组合的部分重仓股出现较大回调,基金净值出现较大回撤,虽然我在4、5月加仓了医药股,但全年的业绩表现仍是不理想。业绩带来的压力和煎熬,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方法。

证券时报记者:你曾说,2018年是你投资体系进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李巍:经过痛苦的反思后,我发现,以往选股的时候过于看重企业短期的成长性和管理层的能力。有些企业在某些阶段的高速成长,并不是管理层的能力有多强,而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