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 资本助力新材料产值十年增长4.9倍
时间:2022-10-24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中复神鹰总部在江苏连云港。从厂区门口往里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百米开外一排厂房顶部镌刻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进入厂区,左侧小块绿地旁,一块标注着“国奖广场”的石墩上,三面红色旗帜迎风飘扬。中复神鹰率先攻克了生产高端碳纤维的干喷湿纺工艺,与东华大学等共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500公里外的恩捷股份上海南汇工厂,记者在制膜车间看到,聚乙烯等原料进入设备料腔,经充分搅拌,注入白油,拉伸定形,每个环节都由有着详细参数的电脑控制。拉伸中的萃取工序是湿法工艺特有的。萃取的目的是将白油洗掉。车间负责人介绍,如有白油残留在隔膜上,会带来不透气、短路等问题,因此湿法工艺要求很高。

一位资深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湿法隔膜是生产高端锂电池的材料,也是技术含量最高,且实现突破最晚的锂电材料。恩捷股份选择并攻克了湿法工艺,最终成为三星、LG和宁德时代等高端客户供应商。如今,恩捷股份湿法隔膜国内市占率已超60%。

中复神鹰和恩捷股份都是新材料企业的成功代表。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新材料产业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过去十年,中国有数百种新材料实现产业化。在LED、光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新兴产业旺盛需求拉动下,在细分产业与新材料扶持政策的浇灌下,各种新材料加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新材料行业产值增长4.9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十年成长路

贝特瑞江苏公司坐落在常州。记者最近走进该公司负极材料生产车间,只见粗细不一的管网与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交错分布。车间负责人介绍,锂电负极材料传统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很低,而贝特瑞生产流程全部自动化、智能化。在“大脑”中控系统的控制下,从原料生焦进料,到最后产生成品,都在密闭的管网与反应装置中负压输送,自动流转。每一个环节、批次的产品,都能被追溯。

贝特瑞以研发著称。十几年前,日本垄断了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我国虽拥有全球最好的天然石墨,但因技术有限,长期以来只能低价出口原料,再高价进口负极材料。贝特瑞率先攻克相关技术,实现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产业化。贝特瑞还率先量产了硅基负极材料。如今,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高达27%。公司董事长贺雪琴表示,贝特瑞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创新驱动战略,注重与国内外优质大客户形成共同开发、定制化生产的经营格局,致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目前,三星、LG、松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都是公司客户。

在恩捷股份、贝特瑞等企业的努力下,电池材料性价比不断提升。高工锂电数据显示,十年间,锂电隔膜价格降超90%;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降价幅度超80%。电池性价比的竞争,取决于基础原材料。基础原材料的巨大进步,为中国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企业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2019年,中国磷酸铁锂一度到了全行业亏损的边缘。此前,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受到政策扶持,三元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渗透率由2017年的44.6%提升至2019年的62.4%。而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普遍不足200公里,导致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大幅萎缩。不少相关企业大幅亏损,有的甚至难以为继,2019年底磷酸铁锂电池知名企业沃特玛破产清算,殃及多家行业龙头。

电池成本占到新能源汽车的接近70%。正当人们担忧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再次遭遇困境时,技术创新扭转了困局: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其续航里程达到三元电池同等水平。同时,宁德时代发布第一代CTP技术,通过取消电池架构中的模组层级,间接提高了续航里程。自此,中国企业掌握了动力电池“方向盘”,引领全球。

中国动力电池联盟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27.8吉瓦时,同比增长121%,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62%,三元电池占比38%。动力电池材料成长历程,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缩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告诉记者,十年来,部分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能指标大幅提升。其中300毫米硅材料可满足45纳米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要求。T700和T800级碳纤维实现了批量供货能力,并开始用于航空航天装备。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等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十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集聚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新材料产业产值从2012年约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9万亿元,即总规模增长4.9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其在原材料工业产值的占比,提升到15%(2012年占比为5%),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

政策扶持创新企业

新材料是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肖劲松介绍,自2010年将新材料纳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般战略性新兴产业通用政策,到出台针对性的专项政策措施并逐渐体系化的过程。

肖劲松表示,因为有顶层设计和系列政策的支持,加上市场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