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过重洋远销拉美、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到直抵汽车发源地欧洲的腹地——德国,中国汽车出口正在迎来“质”的飞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9月,国内汽车出口量达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据悉,今年前8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二。
出口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汽车品牌也在探寻着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新模式。近日,蔚来宣布携三款车型进入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市场,这是蔚来继去年进入挪威市场后,在欧洲市场展开的又一个“大动作”。
此次进军欧洲四国市场,蔚来并未采取直接销售汽车的模式,而是通过类似租赁的“订阅模式”服务当地消费者。无独有偶,2021年,领克进入欧洲市场时也采取了订阅模式。
汽车订阅与租赁模式有哪些本质区别?该模式是否会借势汽车出口风行?这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出口升温,变得越来越受行业关注。
汽车订阅风起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及软件服务的普及,让订阅模式这种商业模式风起。从原本的订阅杂志到订阅视频网站的会员服务,订阅模式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订阅模式让消费者的单笔消费转化为长期为获取商品和服务而进行支付,这不仅丰富了既有的销售模式,也利于深度绑定用户,提供长期服务。
具体到汽车行业,不少车企也在尝试将订阅业务模式融入到自身的商业模式中。例如,宝马、奔驰等车企就曾围绕车辆座椅加热、远程启动空调等功能展开了订阅制模式探索。特斯拉产品的车载娱乐服务包、Autopilot完全自动驾驶等功能,也需要通过订阅来解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车企对订阅模式的探索已从“功能解锁”升级至整车层面。特别是在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均在推行整车的汽车订阅服务。
据悉,汽车订阅服务是一种介于短租和长租之间的服务,消费者在支付订阅费的同时,可以同步享受汽车的保险、日常保养与维修和路边援助等服务。同时,通过订阅的模式,消费者可在短期内体验到不同配置、不同款式的车型。如通过第三方公司进行订阅,消费者甚至还可以体验到不同品牌的服务,深度感受不同品牌之间的服务差别。
日前,蔚来宣布进入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市场时,就强调了将采取订阅模式服务当地的消费者。具体来说,蔚来在欧洲四国提供短期和长期两种订阅服务,其中短期订阅消费者可以提前两周随时取消当月订阅,且可任意更换车辆。随着车龄增加,月费将相应降低;而长期订阅,消费者则只能选择一款车型,订阅价格固定且订阅周期为12月~60月不等。
蔚来内部人士透露,汽车订阅模式可以让消费者自由选择不同的产品配置,且同步享有全险、保养和BaaS(区块链即服务)等。
此前,领克汽车在出海欧洲时也采取了订阅模式。截至2022年9月,领克在欧洲的“订阅制”会员已超过15万。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现代汽车、捷豹路虎、丰田汽车、铃木汽车、保时捷、沃尔沃等汽车公司均开始尝试汽车订阅模式。
租赁及订阅成新方向
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及品牌力的同步上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海已成大势所趋。与20年前的汽车出口不同的是,这一波来势汹涌的汽车“出海潮”是中高端车型在唱主角,且出口的聚集地也由欠发达地区转向了欧洲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已有上汽、比亚迪、蔚来、小鹏、爱驰、领克、岚图、欧拉、WEY等十余个中国汽车品牌明确了出海欧洲的规划。其中,上汽和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深耕由来已久且规模在持续扩大。
日前,比亚迪面向欧洲市场预售三款车型,并与德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署协议,未来6年该公司将向比亚迪采购至少10万辆新能源车。
10万辆的大单背后,不仅体现了中国汽车品牌愈发被欧洲消费者接纳的现实情况,也透露了欧洲本地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迫切需求。
有接近欧洲汽车市场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类似SIXT的汽车租赁公司迫切需要更换新车型,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而欧洲本地的供应相对紧张,这对中国车企而言,将是难得的机遇。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通过租赁等模式向欧洲出口新能源汽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事实上,从全散装件(CKD)出口到整车出口,中国车企围绕着汽车出海已开启了越来越多的模式创新。
除租赁模式外,“汽车订阅模式”逐渐成为中国车企出海欧洲的一个重要选项。而这种类似租赁又不完全是租赁的商业模式,其实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有业内人士判断,新造车企业推广汽车订阅,核心还是为了冲销量、冲规模。
对此,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李斌也做出了明确的回应。在他看来,蔚来在欧洲市场主推订阅模式有几方面的考量。首先是税费,欧洲各国的税费制度不同,高端车型要负担较高的税费,因此汽车订阅模式在高端车型市场中已较为普及。
据悉,目前在欧洲D、E、F级高端车市场中,订阅、租赁等模式几乎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