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益于药政改革,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落地,也使得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快速升温。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生物医药一跃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行业。然而,2021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风云突变,生物医药板块开始震荡下行。进入2022年,在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下,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降温明显,不少创新企业开始调整准备“过冬”。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下,生物医药的中长期投资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短期内生物医药投资是否已见顶?投资人变得理性背后的主要原因在哪?哪些细分赛道仍值得关注?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布局者关注的重点。
对此,和誉医药董事长兼总裁徐耀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生物医药从自身的属性来看,就是一个存在风险的行业,一直以来,生物医药市场的布局逻辑并未改变。而面对当前生物医药市场困局,走出差异化道路至关重要。
“一级市场追求长期投入,不是说今年投入,明年就有回报,新药创制必须要有漫长的过程。而二级市场是逐利的,如果整体大形势不好对Biotech就有挑战。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我并不担心,我们是实实在在做创新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往前推进项目,提升研发能力和整体企业实力,我想自然会得到市场认可。而整体大环境终将有回暖的一天,太阳总是新的。”徐耀昌表示,在如此“卷”的环境下,任何企业想做创新药,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需以患者为中心,关注临床未满足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充分探索创新药开发的临床价值。
研发、商业化与资金三方面受制随着创新药持续火热,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创新药行业赛道,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不可避免,靶点扎堆、赛道拥挤、内卷严重的行业乱象随之出现。在经历一波快速发展之后,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毕马威(KPMG)发布的《2022年中国创新药企发展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创新药企受制于研发、商业化与资金三方面压力,陷入困局。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统计已披露的投融资数据,2022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趋势整体放缓。2022上半年全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共632起,披露的投融资金额为1152亿元。其中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583起,投融资金额671亿元;IPO事件30起,募资金额357亿元;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19起,再融资金额124亿元。整体看,2022年上半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同比降低46.7%,环比降低45.9%;IPO事件数同比降低45.5%,环比降低55.2%;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57.8%,环比减少29.6%。
在研发方面,我国以企业、研发机构/学校和政府三方构成的整个研发生态圈尚未发展成熟,在创新药研发所需的资金投入、研究基础、政策支撑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创新药研发与仿制药相比,本身具有长周期、高成本的问题,使得新药研发企业面临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双重压力。
徐耀昌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得还不够。随着这些年国家对新药研发的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被越来越多提及,一些关键技术,我们其实并不缺少,研究基础也有,但是在产学研转化方面我们目前还有待提高。“国内药学高校教育与创新药实际开发存在一定脱节,创新药完全是新的靶点,大学发现新的靶点后开始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商业化是企业在做,如果国内的基础研究和药企的合作跟不上,会影响到国内的新药研发。”
同时,据KPMG白皮书数据,从时间上来看,一款新药从化合物的筛选到通过临床前研究确定最终研发的化合物,往往需要花费3-6年的时间。接着,药品进行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这一过程总共需要花费6-7年时间。如果临床研究结果良好,申请上市,审批过程往往也需要0.5-2年的时间。从新药立项到最终上市,一款创新药的平均周期往往在8-10年。
而从研发投入来看,临床研究阶段是在创新药研发周期中消耗资金最多的一个阶段。以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为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Ⅰ期到Ⅲ期临床试验,研发的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而近些年来,创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又有着非常显著的上涨趋势。在当前的创新药研发环境下,创新药的研发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确定研发项目后,我们的研发团队就要持续不断的去优化和试验,测试靶点的活性、选择性等一系列特性,如果顺利获批IND那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数以千万计的投入。”徐耀昌表示。
不仅仅在研发,其实创新药在商业化上也面临巨大压力。商业化方面的压力具体体现在,一是基层医疗机构覆盖能力不足,多方原因使创新药基层准入困难;二是医保基金控费收紧和长期进院难的问题,使创新药主要市场准入途径接连受阻;三是企业基于商业生存和发展考虑使药物研发靶点选择集中,产品同质化严重,商业竞争加剧。
另外为进一步严格规范企业创新,中国医药政策要求更高,针对依靠licensein进行IPO的企业市场态度也发生转变,资本对创新药企的价值期待降低,医药行业的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相继降温,创新药企募集资金难度加大,生存承压。
“出海”能否应对中国市场挑战?迫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