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对话的金融家是东吴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力。作为从苏州证券(东吴证券前身)时代成长起来的资深券业专家,范力与这家孕育于长三角的特色券商风雨同舟走过了25年,参与并见证了东吴证券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中不断做大做强的历程。
“多年来,东吴证券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东吴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力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东吴证券起于苏州,长于长三角,早早确立了“坚持根据地、融入长三角、服务中小微”的战略导向,深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精品化券商。
近年来,注册制进一步推行,直接融资发展明显提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为证券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吴证券亦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尤其在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百舸争流
竞相服务实体经济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您的观察,证券行业近年来出现了哪些新趋势?
范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正在持续推进,2021年北交所的设立标志着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北交所肩负资本市场改革重任,为贡献了我国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新产品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随着全面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进一步强化,IPO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提速。
与此同时,证券公司也纷纷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其中,围绕注册制改革的要求,券商加速从单一业务转向多元化业务,实现从通道业务到综合型服务商的转型,另外券商还加强投行与研究、投资、财富管理等业务条线的广泛协同,重构投行业务链,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
证券时报记者:在此过程中,东吴证券是如何找准切入点实现自身发展的?
范力:截至今年6月底,东吴证券总资产为1325.1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72.98亿元,较上市前(153.73亿元、42.58亿元)分别增长7.6倍、7.8倍,在全国137家券商中的综合实力排名从40位左右上升到20位左右。
这背后,是东吴证券多年来不断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增强自身实力的结果。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东吴证券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特别是在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行业领先的突破,形成了鲜明特色。
首先,东吴证券全面对接注册制改革,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截至目前,东吴证券已保荐70家企业上市,帮助企业累计融资超2500亿元。依托苏州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台资企业众多等特色优势,东吴证券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优质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台企沙龙服务机制,并通过多种方式合计投资15家苏州科创板企业,促进科技与资本高效融合。
其次,东吴证券坚守新三板业务领域,在北交所赛道取得差异化优势。东吴证券是最早取得新三板业务资格的券商之一,深耕新三板业务近10年,至今已帮助451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市场排名第5,为北交所业务涵养了储备池。
此外,东吴证券大力推进公募REITs,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空间。发展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能够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内循环,减轻地方财政压力,降低宏观杠杆率,是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2021年6月,首批9单公募REITs正式上市,东吴苏园REITs项目名列其中。
深耕长三角
全力践行国家战略
证券时报记者:东吴证券一贯强调“根据地”战略,您认为公司在探索特色化发展方面有何可借鉴的经验?
范力:东吴证券起于苏州,长于长三角,因此我们确立了“坚持根据地、融入长三角、服务中小微”的战略导向,将自身定位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宣传队、服务队和招商队,深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精品化券商。
一是坚持根据地战略,全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苏州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有庞大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基于此,东吴证券与苏州各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政府及其辖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重点围绕苏州四大先进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先进材料)组建四个专业化上市服务团队。东吴证券投行业务目前在苏州地区市占率保持第一,已保荐承销37家苏州企业IPO上市,并推出苏州制造系列指数,助力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
二是创新金融工具,突出服务中小微品牌亮色。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东吴证券贡献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实践,先后成功发行了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债券、首批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全国首单绿色碳中和科技创新债等,截至目前双创债发行数量占全国市场22%,连续6年位居行业第一。
三是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引进外部金融资源。东吴证券加大央地合作力度,与中国人寿成功联手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国寿东吴(苏州)城市发展基金,助推苏州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东吴证券着力发挥投资基金的作用,服务创新集群建设,在苏州各板块设立科创培育基金;设立东吴产业并购引导基金,关注苏州“两高六新”优势产业;设立25亿元规模的苏州市上市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苏州市上市民营企业发展等。
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