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央地化债举措陆续出台、落地,近期贵州化债政策力度再加码。这是否意味着地方化债提速?当前化债与以往有何异同?本文梳理,可供参考。
一问:地方债务化解,现状如何?债务压力攀升,政策加大化债支持力度伴随着地方债务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的大幅下滑等,地方债务压力在上半年加快凸显。稳增长加力下,上半年地方显性债务加快增长,隐性债务持续累积、东北地区甚至有所加速。同时,财政收入在土地财政拖累与疫情冲击下大幅下滑,前8月广义财政完成度仅57%、较前5年平均进度下滑8个百分点。债务不断累积而财政收入下滑,加剧了地方债务压力、2022年地方广义债务率或超300%。
今年以来,央、地采取加强监管、强化问责等多举措防范债务风险;近期,中央支持地方化债再度加码。上半年,中央及部委各类政策多次强调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化解存量等。对于债务率较高、城投非标违约较多的贵州,近期财政部发布114号文支持其高风险地区化债;相较年初支持贵州化债的国发2号文,114号文明确加强对贵州的财政支持、扩大金融机构机制化债范围、降低债务成本等。
二问:近期化债较以往有何异同?尾部风险凸显、高风险地区或需更多支持回顾过往,2014年、2018年开始的两轮化债,分别主要采取地方债置换和市场化化债两类方式。2014年开始的首轮化债主要采取将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通过发行置换债将其“显性化”等方式。2015-2018年,地方发行超12万亿元置换债,基本将2014年底的不规范存量债务置换完毕。2018年开始的第二轮化债则更侧重化解隐性债务,且多采用市场化方式。财政部提出的化债方式中,项目结转资金偿还、转为经营债务、借新还旧、破产清算等均为市场化化债方式。
近期,地方化债仍以地方债置换和市场化方式为主;但尾部风险凸显下,高风险地区化债或需更多政策支持。2020年以来,除了鼓励市场化方式化债,政策亦加强对部分地区的地方债置换支持力度。对于财政实力较好、隐性债务较少的地区,地方债置换提速或促使其隐性债务加速清零;对于债务压力较大的地区,地方债置换政策加码或可有效降低解其债务风险。当下,高风险地区化债仅凭地方财政及市场融资或不足以缓解当前风险、或需加大地方债置换等政策支持力度。
三问:以史为鉴,不同化债方式的影响?地方债置换对高风险地区或更有效以史为鉴,市场化方式化债对不同地区影响分化,对化解高风险地区的债务风险作用或有限。第二轮市场化化债期间,债务风险较高的贵州虽积极采取一些市场化化债举措,如与金融机构协商置换、“茅台化债”等,但其城投债信用利差未有明显收窄、2020年末仍维持390BP左右的较高水平;与之不同,山西城投债信用利差在市场化化债期间则有所收窄、2020年末较化债初期收窄近70BP。
相比之下,地方债置换等方式对降低高风险地区债务风险或更有效,后续或需跟踪相关政策举措。观察辽宁、湖南城投债信用利差走势,可以发现,两地披露其部分地区纳入中央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后,其城投债信用利差在较长时间内呈收窄态势,或指向地方债置换等方式对提振高风险地区的债市信心更为有效。
因此,是否加大高风险地区化债的地方债置换等支持力度,或是后续跟踪重点。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