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盐化工(600328)在2022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500吨金属锂项目已达产达标;同时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正在推进过程中;生产经营情况持续稳定向好,尤其自公司2021年9月收购青海发投碱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投碱业”)以来效益凸现。
一年来,中盐化工积极发挥发投碱业和公司原有纯碱生产企业——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吉兰泰纯碱厂在产、供、销方面的协同效应,不断提升效能,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持续巩固纯碱等化工板块领先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上半年,中盐化工实现营业务收入99.35亿元,同比增长73.28%,而发投碱业为公司贡献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21亿元。
在此基础上,公司充分利用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等支持性政策,积极发挥央企上市公司业务整合协同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凭借先进的技术,推动政企合作,因地制宜、开拓引领,助力青海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向着世界级盐化工行业龙头奋勇迈进!
前景好方向明
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工业纯碱是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犹如工业的“粮食”,主要下游行业为平板玻璃、光伏玻璃、玻璃制品、无机盐、洗涤剂、漂染、环保、有色金属冶炼等,其中玻璃行业对纯碱需求占比约50%。特别是受光伏玻璃需求及出口拉动,近几年需求端将持续拉升,2021年国内纯碱表观消费量2846万吨,同比增长10%。长江证券研报指出,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大幅增长49.1%,将带动光伏玻璃需求量快速提升。同时,东南亚国家光伏玻璃窑炉也大量投产,也有望进一步带动2022年纯碱出口大增。在巨大需求增量面前,截至2021年底,我国纯碱总产能约3300万吨,受政策限制新增产能受限及中小产能退出影响,供应端将紧缩,未来纯碱仍将维持需大于供的局面,近几年将保持高景气度。
2021年,我国纯碱产量前三位分别是江苏省、河南省、青海省。其中青海省由于柴达木盆地丰富的湖盐、石灰石资源储量,是我国重要的纯碱生产地。当前,产业向资源富集地区整合集中,青海地区借助成本优势,必然是纯碱未来的主要集中方向。国家鼓励传统行业兼并重组,形成龙头企业,淘汰中小产能,以更好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鼓励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
早在2011年8月,在中盐集团的鼎力支持下,中盐化工最大的控股企业——中盐青海昆仑碱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碱业”)就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循环经济试验园建成投产100万吨/年纯碱生产线,成为公司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主要产品有重质纯碱、轻质纯碱、低盐重质纯碱、食用碱和小苏打。通过技术攻关,使纯碱由100万吨/年设计产能提升至155万吨/年,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凭借着领先的技术和成本优势,纯碱规模效益得到充分释放,成为公司最大的效益创收实体,昆仑碱业连续多年被工信部及行业组织评定为纯碱行业能耗、氨耗领跑标杆企业。
为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纯碱产业,中盐化工通过收购,又将同在国家重要纯碱基地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纯碱行业产能前十名中的发投碱业集聚至麾下,彻底消除了发投碱业与昆仑碱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实现纯碱市场高度协同;加上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江苏省昆山市的纯碱产业,目前公司纯碱生产规模提升至全国首位,成为国内第一大纯碱生产企业。
2022年7月,中盐化工非公开发行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批复,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后的净额将用于置换收购发投碱业100%股权的现金对价,这对于公司以更稳健的姿态完成资产整合、进一步改善资本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奋斗无止境。在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的进程中,中盐化工乘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借势聚力发力,持续稳住纯碱行业的领先地位,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勇往直前!
锻长板扬优势
壮大核心竞争实力
在收购完成发投碱业后,中盐化工主要的纯碱生产基地集中在青海德令哈市和内蒙古西部,产能335万吨。如何做到销售、采购、管理、技术、公共资源统一协调,将“纯碱国内第一”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中盐化工下一阶段的重要命题。
发挥业务整合协同优势。发投碱业纳入中盐化工体系后,和上市公司原有昆仑碱业纯碱业务在产、供、销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上市公司通过集中许可产能资源,在规模生产、集中采购与销售、技术创新、统一标准、综合管理等方面资源优势互补,扩大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青海两大子公司不仅在煤炭、石灰石、水、原盐等原材料采购及纯碱产品外运中利用规模优势控制采购及运输成本,还可以在蒸氨钙液综合利用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运营水平。
发挥成本优势。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成本竞争,国内约有550万吨纯碱装置位于青海及内蒙古西部,与其他2750万吨的内地主流纯碱装置相比,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发投碱业纯碱生产线(一期)核定产能为140万吨。公司拥有位于青海柯柯盐湖的自有湖盐资源及位于青海德令哈市的自有石灰石矿资源,两大主要原材料成本低廉。在国家对合成碱产业政策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