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新冠疫情持续与全球供应链生变的挑战下,欧盟对华投资趋势仍显积极。
根据商务部的最新数据,2022年1-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下同),折合1384.1亿美元,增长20.2%。其中,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这充分表明,包括欧盟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希望继续深化对华投资合作。”
此前,中国欧盟商会发布了一份《欧盟企业在华建议书2022/2023》,称欧洲企业仍希望抓牢中国市场。在24日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秋季峰会”上,中国欧盟商会主席J?rgWuttke强调称:“我们仍希望留在中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仍是最佳选择。相比其他利益相关方,欧洲更加依赖中国的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额实现增长的同时,欧洲对华投资近年来也呈现出一些新趋势。研究机构Rhodium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欧洲(欧盟+英国)对华直接投资正变得更为集中,无论是投资来源国、投资的行业类型,还是参与投资的企业,都显示出集中趋势。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投资来源国集中度较高的背后是来源国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于中国而言,引入国际高端技术、管理经验有助于推动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外资投资行业集中度高,也意味着相关行业的国内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这对国内企业在产品、品牌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资呈现“聚拢”趋势过去四年(2018-2021),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显示出“聚拢”趋势,无论是投资来源国、投资的行业类型,还是参与投资的企业,均较此前十年的情况要更为集中,这是Rhodium最近的一个研究发现。
Rhodium分析指出,在过去四年,欧洲在中国的前10大投资者平均占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近80%,在2019年,这一份额为88%。相较之下,在过去十年(2008-2017年),前10大投资者的平均份额仅为49%。
从投资来源国来看,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这四个国家在过去四年平均占总投资额的87%,而过去十年的这一比例为69%。其中德国是多年来最大的投资国,过去四年的平均份额为43%,明显高于过去十年的份额34%。在2018年,德国的对华直接投资额甚至占到其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这与中德一向稳固的经贸关系相吻合。根据我国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1-8月,德国对华投资增速高达30.3%。Rhodium的报告认为,德国投资比例较高,主要受益于政治助推以及投资行业的增长,即“德国公司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几十年来受到了中国政府机构的积极鼓励和帮助;德国公司通常从事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和工程业,这意味着(更多的)大额固定投资;这些企业所处的行业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强劲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企业中,行业巨头同样占据着大部分投资份额,2018年至2021年间,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宝马和戴姆勒(梅赛德斯·奔驰和戴姆勒卡车),以及化工巨头巴斯夫,四家公司共占据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34%。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些企业一旦锚定中国市场就不会轻易离开,“欧洲的传统工业优势与我们庞大的消费市场有很高的吻合度,比如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在开拓中国市场之后,基本都会采取长期投资策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际商务与经济合作学系主任王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从行业来看,在2018-2021年间,汽车设备和部件、食品加工、制药和生物技术、化学品以及消费品制造五个行业占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近70%。可以看出,这五大行业都属于欧洲的优势产业,尤其汽车更是德国的支柱型产业,自2008年至今,汽车行业始终占据着投资份额的第一位。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欧洲对华的服务业投资显得较低。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在2018-2021年间,商业服务占总投资额的比例不足2%,软件和IT服务仅占0.5%。但从我国吸收外资情况来看,今年1-8月,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高技术服务业更是实现了31%的同比增长。
在欧洲对华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服务业为何份额较低?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与欧洲本身的经济结构特征相关,“我国吸收的服务业外资主要是软件和IT业,可被归纳为数字经济,而欧洲的数字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低,缺乏这一领域的大型跨国企业,投资的不足反映的也正是产业发展劣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表示。
强化供应链本土化上述报告提及,伴随着对中国公司的收购放缓,绿地投资日益成为欧洲对华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向,在过去五年间,绿地投资占欧洲对华总投资的三分之二。
同时,在中国的欧洲大型投资者保持了对大型绿地项目的稳定投资,报告中对此归因为,“首先,这些企业在中国产生了可观的利润,并相信尽管有经济和地缘政治逆风,市场仍将有利可图。其次,这些公司认为他们必须继续在中国投资和开发产品,以保护过去投资的价值,并在日益创新的国内竞争对手面前保持竞争力,例如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第三,他们正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