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对话的金融家为国元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仕新。
俞仕新是从国元证券前身——安徽国投一路走来的资深金融人,2020年1月起出任国元证券董事长,此前曾长期担任国元证券总裁一职,带领国元证券实现了过去十年净资本翻倍的快速成长,也见证了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
当前,我国证券行业处在快速发展期,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的功能不断增强,市场的覆盖面、包容性和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外资机构亦加紧布局中国市场,给国内券商带来新一轮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公司在财富管理、数字化、机构业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其中最重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其实是战略的确立和突破。”俞仕新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正是得益于清晰的战略规划及深耕资本市场多年的资源积累,国元证券顺利打造了投行业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目前正积极发挥“投行+”的牵引带动作用,打造“投行+投资+投研+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服务全产业链。
顺势而为激发自身动能
证券时报记者:回顾证券行业近些年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节点或事件让您印象深刻?
俞仕新:通过推进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试点注册制,资本市场服务“硬科技”“三创四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矩阵更加完备,中国资本市场如今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市场。从国元证券的角度出发,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是两件事。
一是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当时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也急需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创业板“三创四新”的定位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巩固经济复苏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创业板的开板同样弥补了当时资本市场体系中间层次缺失,推动构建了完整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彼时国元证券也在努力扩大投行业务规模,成功保荐了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中的两家。如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已有两周年,经过精简发行条件、降低进入门槛、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创业板的透明度、包容度和普惠性进一步提升。
二是2021年11月北交所开市。北交所首发81家的上市公司中,安徽企业占据五席,数量在各省级行政区中排名第五。在这背后,是安徽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紧密契合。
依托于安徽资本市场的属性和禀赋,国元证券在首发的81家上市公司中保荐5家,数量位居全行业第四。目前北交所已运行10个月,在上市企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北交所激发了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热情。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当前国内证券行业面临怎样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俞仕新:整体而言,我国证券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资产、净资产规模整体逐年上升。一方面,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的功能不断增强,覆盖面、包容性和吸引力也不断提升,有助于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全民财富管理大时代已拉开帷幕,中国家庭可投资资产快速增长,资产配置也愈发多元化,权益投资方面的财富管理需求增加将给券商带来更多市场机遇。
作为证券公司,我们要顺势而为,把国家、行业的发展的大势转化为自身发展动能。国元证券制定“十四五”规划,以建设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一流综合型现代投资银行为愿景,围绕客户、资本两大核心导向,实施区域聚焦、多元特色、生态合作、协同一体四大竞争策略,聚焦平台化、数字化、专业化、市场化四大发展方向,实现高规模、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先行锚定投行牵引
证券时报记者:为配合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国元证券近年来做了哪些尝试?
俞仕新:证券公司正逐步从通道向价值转型,业务模式也朝着“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这对券商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元证券也积极增强公司各业务条线协同作战的本领。
一是调整组织架构,梳理业务逻辑。2020年,国元证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以推行扁平化管理,提升响应市场、客户、业务的效能,理顺业务关系,延伸业务链条,实行牌照共享和资源共享。目前公司“投行+投资”已基本成熟,正着力打造“投行+投资+投研+财富管理”等机构客户服务全产业链。
二是开展全员培训,促进机构业务转型。2015年以来,证券市场已明确呈现机构化趋势,机构业务能力日渐成为券商核心竞争力。国元证券大力开展机构业务培训,希望通过建设“1个服务窗口+1个总部服务中台+N个生产车间”的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业务领域专业能力,实现对机构客户服务的全方位覆盖,提供一站式、全资产、全周期的服务生态。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驱动业务发展、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抓手。与用系统、自动化代替低效的人工操作的低维层面数字化不同,高维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是用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实现创新业务模式,从而提质增效。国元证券数字化转型,是以客户为中心,逐步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