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
在9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
十年来,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也显著增强,日益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据介绍,教育部组织高校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成建制、体系化建设了68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4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发布会上说。
教育投入成果持续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投入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将其概括为“四个更加”: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二是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战略部署更加有力,三是无论财政状况如何、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只增不减的战略决心更加坚定,四是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不低于4%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4%,此后连续10年巩固。近几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始终坚持逐年只增不减。
郭鹏介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十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同期GDP年均名义增幅(8.9%)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6.9%)。
“尽管这一比例不同年份有高有低,但始终没有低于4%。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4%带动教育投入基数持续加大。不管是总投入,还是财政性、一般公共预算、非财政等渠道用于教育的钱,十年都翻了一番。”郭鹏说。
教育投入的格局可以概况为“三个8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80%来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是教育经费的第一大来源渠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80%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教育成为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中,80%来自地方,地方政府是教育支出的第一大主体。
“基数大了,意味着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厚实了。也可以说,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教育的‘家底’也是一个小康的‘家底’。”郭鹏说。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2011年只有不到6000亿元,2021年达到1.2万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8.6%。
这意味着社会办学力度持续加大,民办教育明显发展。“法律规定,地方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郭鹏也指出,“我国充分发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势,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有力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十年来,形成了布局清晰、层次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刘昌亚在发布会上说。
雷朝滋介绍,十年来,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累计突破1000项。从数量上讲,过去十年里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从质量上讲,高校获得了十年来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生需求,持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例如,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攻克“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难题,为我国数百万家庭带来了孕育健康新生命的希望。
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是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机遇。
例如,由清华大学牵头设计,与中核集团、中国华能等央企联手打造出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于2021年成功并网发电,推动我国高温气冷堆从“样品”变为“产品”,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
雷朝滋介绍,十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
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有两个关键因素,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是内因,政策激励措施是外因。
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从内外两大因素着手,一方面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扭转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不良导向;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