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从4月下降61.5%到7月份增长16.1%,出口总额从4月下降43.8%到7月增长32.9%……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尽管受疫情严重冲击,但依然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整体呈现“V”形反转走势。
上海经济数据“V”形反转,离不开沪籍上市公司的倾力守“沪”。今年上半年,上海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达2.8万亿元,其中,营收超千亿元的有7家,上汽集团以3050亿元居首。营收介于100亿元至1000亿元的上市公司达40家,为上海经济基本盘的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当下,上海正以超常规的举措加快恢复经济,而沪籍上市公司正铆足干劲奋力冲刺年度目标,把发展的“油门”踩下去,把速度提上来,挑起稳经济大梁。
加快产销恢复
铆足干劲冲刺年度目标
疫情冲击下,上海经济发展依然韧性十足,这种韧性体现在经济快速恢复重振的能力。
中秋节期间,上海港进出港的干支线船舶高密度聚集,集卡川流不息,桥吊、轨道吊、自动导引运输车(AGV)忙碌不停。
继9月8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6万标准箱后,9月11日,上海港再以17万标准箱刷新纪录。上港集团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口是保障外贸和供应链安全的重要节点。2021年,上海港日均吞吐量约13万标准箱,日吞吐量屡创新高体现了上海港的韧性,有能力更好助力稳外贸促增长。
目前,上港集团已进入年度目标冲刺阶段。今年前8个月,上海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02.2万标准箱,为全年计划的64.6%,其中,水水中转箱量1665.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2%,水水中转比例达到53.7%,较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上海经济重振带来的物流需求反弹,上海港可以适应进出口物流需求在高基数上波动。”丁嵩冰向记者介绍,“上海港的外贸货物占比很高,进口重箱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进口箱中的重箱比例约50%。相对平衡的进出口结构在综合物流成本方面形成了优势,更有效地支撑了经贸发展。”
9月13日晚,上汽集团万辆MGMULAN在上海海通码头正式启动发运,远渡重洋、出征欧洲。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5月以来,上汽集团产销回补步伐不断加快,整车产销量环比“四连涨”。
以海外销量为例,上汽今年前8个月海外销量近58万辆,同比增长56.7%。其中,8月份海外销量高达10.1万辆,同比增长65.7%,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首个“海外市场单月销量突破10万辆”的企业,海外每卖出3辆中国车,就有1辆是上汽造。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上汽集团将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上汽集团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复工复产,持续加快产销恢复步伐。下半年,上汽集团将努力保持“月销量环比连增”的良好势头,尽最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全力以赴完成年度各项经营目标任务。
汽车出口成为上海今年上半年工业出口转正的重要支撑。来自上海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汽车行业出口交货值达446亿元,同比增长56.9%,其增长主要由上汽新能源汽车等出口带动。
加大投资布局
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
5月上旬起,上海逐步吹响经济恢复和重振的号角,付出超常规的努力、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其中,上海全面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切实保障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顺畅运转,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尽管上海上半年疫情对高度依赖供应链稳定的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不小压力,但产业链上市公司依然尽最大努力确保生产有序运作、客户订单及时交付。
今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亿元,同比增加53.3%,其中,晶圆代工业务营收为227亿元,同比增长56.4%;沪硅产业子公司上海新昇累计出货超过500万片,成为国内规模最大量产300mm半导体硅片正片产品的半导体硅片公司。
来自上海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7%,全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
目前,上海20多家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A股上市企业,更是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大投资布局,助力上海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
8月26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拟在天津投资建设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规划建设产能为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9月5日,韦尔股份2.5亿元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含集成电路设计;9月7日,芯原股份宣布推出可定制的一站式VeriHealthTM大健康芯片设计平台,可提供从芯片设计到参考应用的一体化可穿戴式健康监测平台解决方案。
今年6月,上海一批总投资达5658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其中三大先导产业共签约项目90个,总投资2049亿元。
上海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上海积极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到2025年实现倍增。2021年,上海三大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