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产业”的确立发展使得高端要素资源向横琴和澳门集聚,假以时日澳门经济才能实现适度多元。
今年1-7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1%。截至7月末,合作区实有企业54331户,其中内资企业46616户,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715户。其中,澳资数量持续增加,达到4975户。
落地建设一年来,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的“四新产业”图谱正在合作区内加速展开。例如,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注册医药健康企业已超4000家,涵盖新药研发、生物医药、医疗服务、药品贸易、大健康等领域;今年7月出台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聚焦构建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力推集成电路产业集聚。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代理局长李子蔚表示,正积极推进一批与合作区产业发展相适配的政策措施出台,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引领型企业实质性运营发展扶持办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关于支持澳资企业发展的扶持办法》,同时还将出台一批科技创新、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等三年行动计划和政策,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示,横琴是澳门实现经济适度多元的关键。“经济适度多元意味着产业一定和之前有所区别,要发展创新性、技术性、知识性含量高的产业。‘四新产业’的确立发展使得高端要素资源向横琴和澳门集聚,假以时日澳门经济才能实现适度多元。”
“四新产业”协同创新早在2011年,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横琴方案》)进一步为粤澳共同发展中医药产业予以助力。例如,明确要以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载体,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实施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横琴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支持港澳药品医疗器械在大湾区内地9市生产等一系列利好政策。
今年,珠海引进首个“港澳药械通”新药,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执行“港澳药械通”后首个获批在大湾区医疗机构内进行临床急需使用,并落地用于患者治疗的眼科药物。此外,借助在澳门设立企业的便利,广药白云山板蓝根最新科研成果也在澳门实现产业化,复方板蓝根颗粒进入澳门市场。
这正是《横琴方案》力推的探索,希望破解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卡点堵点,如中医药产品出口率、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完善的中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尚未构建,导致品牌建设滞后等。
张玉阁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澳门在中医药药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让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仍需进一步推动全方面标准化,加快中医药质量提升,形成国际化的研发和销售网络。
横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是亮点颇多,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过去一年,横琴大力推动集成电路领域的重大项目落地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以及在珠海建设生产制造、封装测试基地。
珠海先进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龚斌认为,横琴可采用“创新驱动型+市场驱动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性项目,重点布局和引培“前瞻创新”型项目和企业;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性学习借鉴“香港—深圳”国际电子元器件及物料贸易中心的成功经验,建立“(香港)澳门—横琴—珠海”国际电子元器件及物料贸易中心。
张玉阁也认为,澳门虽然缺少制造业,但基础研究有独特优势,如澳门理工大学在集成电路方面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的研发成果可在横琴转化,进而在横琴和澳门之间形成前端研发和后期终试、产业化的链条,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调研发现,粤澳两地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并不局限在集成电路,横琴正加快推动建设研发机构、产学研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条依靠产学研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的新模式。例如,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已开展联合研发、委托研究等商业项目,涵盖中医药、深空探测、系统工程技术、智能城市等新兴产业领域。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包括接受企业定向开发立项调研、专利成果转让、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支持初创企业等。
高水平开放促要素集聚回顾过去一年,合作区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的背后,也伴随着要素跨境流动的突破和提速,特别是金融要素跨境便捷流动。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以金融作为试点应用场景率先在琴澳两地上线运行;国内首家全澳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企业、首家法资私募企业落户横琴;完成我国迄今为止公开披露的最大的一笔S基金交易,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人民币/美元双币种转换的基金交易。
不仅如此,文旅会展商贸产业也在探索“一会展两地办”的创新合作模式。2021年澳门国际文化美食节(横琴站)共引进了上百家来自大湾区各地的展商,吸引10万+人流进场,将澳门品牌与横琴平台深度融合,促进两地间的合作与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