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9月1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黄润秋介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我国还制修订了30余部相关法律法规,将制度体系越织越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去年10月,我国作为公约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在云南昆明举办了COP15第一阶段会议,设立生物多样性基金并通过了《昆明宣言》。
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十八大以来,从“坚决向污染宣战”到全面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面临的矛盾问题变得层次更深、难度更大、范围更广。
黄润秋用三大变化概括了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空气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去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历史性地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去年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较2015年增长6.3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二是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这十年,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84.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消除,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是土壤环境质量发生基础性变化。我国出台了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性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详查,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有效遏制了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
这十年,我国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黄润秋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我国制修订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首创设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监管力度达到最大值。
据了解,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下,一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安全屏障得以有效巩固。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濒危物种拯救工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创新发展,组织5批共362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引导各地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能源是主战场。当前,我国能源行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低碳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曾表示,需培育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强能源科技发展战略布局,推动现有业态和模式以及技术产品的创新,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这十年,我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黄润秋指出,十年来,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了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2.1倍,突破了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认为,面向未来,增强能源安全支撑保障能力,提升能源产品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做优做强能源产业,积极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生产消费体系。
黄润秋表明,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黄润秋指出,这十年,我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并大力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有6.3亿吨粗钢产能正在或已完成改造。
此外,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扩张,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黄润秋表示,“十年来,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
交通运输结构也是重要调整方向。黄润秋表示,“我们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2021年达到352万辆,位居全球第一。机动车油品质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强度都达到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