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达信、天园股份、物产金轮、鸿合科技……9月初,上市公司开展或增加外汇套期保值、期货衍生品套期保值的公告密集发布。据了解,鉴于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持续上升,今年以来实体企业的避险需求大增,券商等金融机构各展所长,满足此类“避险刚需”。
大市场
旺盛需求催生规模成倍跃升
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利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五大类风险,越来越为实体企业所重视。今年上半年,有88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1921条避险相关公告。相比去年同期,公司数量从697家增加到885家,公告数量从1440条增加到1921条,增幅明显。
利率互换、外汇掉期、信用保护工具……面对今年以来震荡加剧的全球汇市、股市、债市、商品市场、借贷市场,这些避险工具成了实体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刚需”。
随着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企业跨境贸易、投资日趋活跃,衍生品工具种类日益增多,避险交易及市场需求量级倍增。例如,在固定收益类衍生品方面,以人民币利率互换为例,该品种市场规模已由2006年的不到300亿元,发展到了如今每年约20万亿元的规模。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券商在柜台市场开展的以权益和商品类为主的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规模,已从2018年底的3466亿元,高速增长至2021年底的2万亿元。
政策层面则不断为避险服务市场提供支持。近期,多个部门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充分发挥期货避险功能、完善企业汇率避险管理服务、鼓励机构创设信用保护工具为民企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等一系列具体要求。期货和衍生品法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支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发挥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功能。鼓励利用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从事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活动。
广覆盖
多种“工具”响应细分需求
“目前,国泰君安的避险服务累计新增业务规模超12000亿元。”国泰君安副总裁罗东原称,凭借其种类丰富的“工具箱”,资本中介可及时响应实体企业细分需求,贴身设计避险“防护服”,帮助企业客户有效对冲风险、减少损失。
据介绍,在金融机构的避险服务中,可提供的“防护服”包括权益、利率、信用、汇率、大宗商品、碳排放权等多资产类别的综合避险解决方案。
据前述上市公司公告的数量统计,使用避险衍生工具最多的是远期,期权、互换和期货依次排列其后。其中,在公告中明确提及使用远期作为对冲工具的上市公司有720家,明确提及使用期货的有325家。
当前,汇率风险是上市公司最大的避险需求。截至6月底,今年以来有724家上市公司发布外汇避险相关公告,超过去年全年总数。从行业分布看,电子、机械设备、基础化工、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需要外汇避险的企业数量较多。
外汇业务是国泰君安的特色业务。国泰君安紧密围绕投融资服务场景开展对客交易服务,创新业务模式,满足客户汇兑和汇率风险对冲需求。
在利率方面,由于国内信贷市场环境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发生较大变化,今年以来LPR利率持续下行。在对某租赁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后,国泰君安针对其非标准的负债结构特点,专门定制了挂钩LPR的本金摊还型利率互换交易,涉及名义本金规模近10亿元,帮助企业有效管理了负债端成本。
商品价格波动今年以来困扰着不少实体企业。在这一领域,券商、期货公司发挥所长,提供了保供稳价的有效金融服务。例如,因境内外白银价差实时快速变动,国内企业在采购、加工、出口的周期中面临巨大的价格风险。国泰君安向深圳一家贵金属企业提供了套期保值综合解决方案,通过跨境场外收益互换模式,帮助该企业有效对冲从采购到出口周期的境内外白银价差风险,既保障了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也促进境内外白银价差收敛,提升了境内白银市场定价的有效性。
体系化
“多线联动”提质金融服务
锻造避险能力、塑造避险品牌需要市场中介机构的长期努力,离不开相关业务条线乃至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之间的高效联动和体系化运行。
“2020年和2021年,国泰君安避险服务的业务新增规模分别达3000亿元、6000亿元,多年来累计为客户创造避险价值逾20亿元。”国泰君安副总裁罗东原介绍,“在避险业务的具体运行中,‘前台’由销售推广人员挖掘客户需求;‘中台’由结构金融部门等进行产品、避险策略的创设;‘后台’则是交易台,负责具体落地。”
据了解,国泰君安自2017年起探索为客户提供各类避险工具与服务,于2018年10月正式创设“国泰君安避险”品牌并向市场推广。目前,国泰君安避险由机构与交易业务条线统筹,固定收益外汇商品部、证券衍生品投资部、期货子公司、香港子公司等多部门联动,实现跨境、跨市场、跨品种的立体化、一站式避险。
在信用衍生工具的开发使用上,国泰君安通过“债券发行+信用保护”模式提升企业融资效率、优化企业融资成本,已为均瑶集团、本钢集团、美的置业等30余家企业的债券发行护航,促进债券发行量近400亿元。同时,国泰君安创设的信用衍生工具也为债券投资者管理信用风险提供了一大利器。国泰君安信用衍生品业务规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