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卧薪尝胆 今朝"芯"火燎原
时间:2022-09-09 00:00:00来自:证券日报字号:T  T

芯片产业被誉为高科技产业桂冠上的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芯片产业在保持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全面迎来质的提升。

回望十年前,我国芯片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主要依赖进口,自主研发大多处于初探期。十年潜精研思,国产芯片企业奋起直追,从模仿到在部分关键领域已实现领先性的自研技术,中国芯片产业在各个关键环节均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中国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成熟芯片制造工艺8英寸晶圆产能在今年攀升至全球第一。中芯国际、华为海思、中微公司和澜起科技等企业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芯片产业投融资市场也蓬勃发展,资本市场全力加持下,芯片头部企业在全球市场加快收购兼并的步伐,初创企业发展势如破竹。截至2022年8月27日,已上市的中国芯片企业超过200家。

十年卧薪尝胆,中国芯片产业已呈燎原之势。

把握机遇

芯片产业迎来快速发展

2012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进入重大调整变革期,市场格局加快调整,投资规模快速攀升,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对芯片产生巨大的需求,催生了芯片产业的黄金十年。智能手机浓缩了存储、电源管理等大大小小上百颗芯片,芯片的流程分工愈发明细,行业发展趋向于分工协作。这场变革重构了产业链供应链,中国芯片企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华为便是催动芯片产业发展的代表之一。2012年,华为实验室成立,芯片等众多技术诞生其中;2014年,华为海思推出自主研发的麒麟920在全球首次商用LTECat.6;2017年,华为海思发布了国产芯片全球首款10nm技术的AI芯片麒麟970,其搭载了全球首款准5G基带,具有跨时代的意义;2020年,华为海思向全球推出首款采取5nm先进工艺制程的手机芯片麒麟9000。

国内智能手机及其芯片供应链的崛起,互相成就了过去十年的跃升。与此同时,芯片产业也进一步向智慧物联网时代迈进。在智能手机、电视、汽车电子等产业所需的成熟芯片普及化发展之际,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智能医疗、汽车电子等应用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国内高端芯片产业规模加速扩容。科技、家电、汽车企业跨界互通,拉开了在更丰富场景下芯片产业链蓬勃发展的大幕。

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中国芯片产业链公司突破层层封锁,自强不息;小米集团、康佳集团、格力电器等企业在自研芯片或相关产业链竞相布局,厚积薄发。在众多企业助推下,国产芯片产业高速成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市场规模由2158.50亿元增长至10458.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2%。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达11397亿元。

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

久久为功补齐短板

芯片产业链主要分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个环节。我国在芯片封装测试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芯片设计领域整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制造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虽然尚有差距,但已在努力追赶。

在上游设计环节,华为海思5nm芯片已可与高通争锋;在门槛极高的中游制造环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正向最复杂的晶圆制造领域加速攻坚,中芯国际先进制程达到14nm,并在7nm工艺取得关键突破;在下游封装测试环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跻身全球前6名,部分领域达到全球顶尖水平。

不过,EDA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部分原材料生产能力受限及制造工艺设备稀缺,成为我国先进芯片发展道路上的“三道坎”。芯谋研究总监王笑龙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国内EDA产业发展较晚,产业链不健全,设计短制程高端芯片存难点;镀膜、光刻、刻蚀等制造环节关键设备仍由少数外资企业把控,从不可或缺的光刻机来看,最先进的EUV光刻机配备超过10万个零件,高昂的研发成本、国际封锁及专业人才匮乏,使国产光刻机发展受限。

“中国芯片需进一步夯实基础技术,在精密加工与精细化工材料等方面尽快赶超,增强设计及制造关键环节研发力度、强链补链,同时还要探索新型芯片技术路线,尽快改变被动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纵使困难重重,近年来,随着我国在芯片设计及制造等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新技术迭出,为国产芯片解决“卡脖子”问题带来了希望。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8月24日,我国现存芯片相关企业14.29万家。十年来,我国芯片相关企业每年注册量不断增加,2021年新增芯片相关企业4.79万家,同比增长102.30%;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芯片相关企业3.08万家。

紫光展锐是国内公开市场唯一一家5G手机的设计芯片供应商,公司自主研发的5GSoC芯片平台采用了先进的6nmEUV制程工艺。“我国市场对于芯片需求强劲,可在芯片设计环节,大量中国IC设计企业从事的仍是中低端设计,在制造、材料、软件环节,中国企业更是有一定的软肋。”紫光展锐董事长吴胜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需要组织好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软件等全产业链要素,既坚持自主研发,又带动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