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地方层面对‘专精特新’都很重视,但各省的标准和层级又都不太统一,有的三级,有的五级,换个地方,企业就对标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近日,一家位于河北的信息服务企业负责人王满(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国家层面对“专精特新”越发重视,近几年各省对中小企业的培优梯度各有不同,除了普遍设置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额外加上了“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甚至区县级也有对应政策,体系设置繁杂而缺少互通性,让许多项目申报工程师无从系统地掌握政策信息,影响了企业的申报进展。
不过,今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却创出新高。
9月8日,在2022年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2022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培育四批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第一批复核通过155家,第二批认定通过1584家,第三批认定通过2930家,第四批认定通过4328家。
随着第二、三批“小巨人”企业三年复核期的陆续临近,这些“先吃螃蟹”的企业也将面临新标准的考验。如何在新的中小企业培优体系下保持自身优势?如何在强链、补链、稳链上持续发挥积极作用?正成为每一个中小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所绕不开的一环。
优质中小企业开启“三级跳”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工作的通知》,对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申报要求进行了诸多调整,培育逻辑更加清晰明确,相关条件的表述更为精准,但在个别指标上的门槛也有所提升。
对此,王满坦言,工信部在今年6月份印发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是影响今年企业申报工作的最主要因素。
《暂行办法》首次对优质中小企业梯度进行了统一划分,提出了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个层次优质中小企业梯队,制定了公平公正的评价与认定程序,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动态管理和培育扶持工作机制。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服务部处长尹晓萌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暂行办法》出台之前,各地大多是自行制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标准有高有低。此外,各地此前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认知也存在不同理解。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对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的要求,以及发明专利的限制,甚至要高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相应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指出,在三类企业评价标准中,创新能力都是最主要评价维度。《暂行办法》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个维度加强对企业引导,对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研发机构设立、知识产权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情况都做了明确的设置,而且首次提出了“创新直通条件”,对创新能力、产业链作用非常突出但其他条件略有欠缺的企业也给予适度倾斜。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自《暂行办法》出台后,北京、广东已正式发布了当地新版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上海、深圳、云南、福建、内蒙古等五地已公布相关征求意见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也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中表示正在加紧编制具体实施细则。
尹晓萌表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统一了标准,也提供了适度灵活性。在“专精特新”企业的特色指标设置上为地方留出了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差异化工作的空间。而且在评价认定工作中,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审核均由地方自主进行,为地方提供了工作抓手。
其中,深圳市将“是否属于深圳市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类”列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考量条件之一,上海市将“企业有改制上市计划,已完成股份制改制”列为重点加分项,北京市将“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协会行业认证)1项以上”的海外市场拓展情况列为入选加分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暂行办法》明确将在8月1日起正式实施,各地的实施细则也尚未全部出台,但今年6月中下旬开展的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工作已经基本采用了新的认定标准,而且考虑到疫情因素影响,将主营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的考察区间放宽到近两年,而在部分特色化指标上难度则有所提升,比如“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上的占有率”从此前的全省前三,变为了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10%。
“全国市场占有率10%的要求对企业的挑战不仅更大,而且不好量化。如果在省内做统计可行性还比较大,但又缺乏代表性,而想要统计全国的细分市场的话,除非经济普查才能知道行业总产值,更多的还是靠申报材料时的自我评估,以及公示期间的加强举报监督,未来在这方面可能还需要提供多一些的核算方法。”王满说。
在籍“小巨人”将迎大规模复核随着各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