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名企云集。既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总部,也有能源、装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重点行业翘楚,加上多赛道民营龙头陆续崛起,境内外上市公司携手共舞,描绘着这座北方重镇的经济画卷,同时成为向外辐射、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要主体。
上半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52.2亿元,同比增长0.7%。增长来之不易,压力下更显韧性。“三重压力”之下,京籍上市公司将稳中有进作为破题题眼,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量规模首次超过金融业,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大行业,昭示着北京稳固的“软实力”。
既有“稳”的基础,也有“进”的后劲。近年来,京籍上市公司加速科技创新,发力强链补链,做大做强高精尖产业集群,新经济对于新动能的牵引能力不断提高。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多家京籍上市公司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既会在各自赛道站岗搏击,也会携手发扬担当精神,压实基本盘,逐梦高精尖,架起首都经济腾飞的新高地。各方也对下半年北京经济发展抱以乐观预期。北京市统计局日前表示,大国经济的韧性、政策措施的持续显效,新兴动能的支撑,这些都有助于下半年北京经济继续企稳回升,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定经济压舱石
庞大的市值规模以及重要的行业地位,让京籍上市公司成为北京本地乃至辐射全国的重要压舱石,挑起稳经济大梁。
2022年上半年,北京GDP升至1.94万亿元,首次超过上海。北京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且经济具有服务型、消费主导的特点,这份成绩单验证了北京的经济韧性。
注册地为北京的A股公司体量庞大,上半年接近13万亿元的营收占到A股上市公司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强,并贡献了1.3万亿元的净利润。
偌大的创收规模,央企担纲核心贡献者。440余家A股京籍上市公司中,实控人为国务院国资委或中央国家机关的家数超110家,且绝大多数央企业绩表现稳中有升。既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又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骨干作用。
今年7月,长江电力市值一度突破5500亿元,创出上市以来新高。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长江电力总装机容量将扩至超7000万千瓦,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地方国企是北京经济的重要压舱石。上半年,京东方、首钢股份、金隅集团营业收入都超过500亿元。北京国资系统内部人士表示,国资企业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在用实干的精神和稳健的业绩,印证“大国重器”的独特身份。
北京经济舞台并非国资独舞。三一重工、百济神州、爱美客、东方雨虹等各赛道排头兵快速崛起,往昔以国企大块头为主的分布态势随之改变。
龙头聚集下的庞大营收,并没有影响企业的成长性。京籍上市公司上半年1.3万亿元的净利润规模同比增6.8%,近13万亿元的营收规模同比增速接近12%。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和不确定性,“稳中有进”成为京籍上市公司“三重压力”下破题的题眼。
在此基础上,京籍上市公司成为稳定就业的庞大蓄水池。农业银行、中国移动、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员工总数均超过40万人。全球化布局的央企之外,软通动力、京东方、科锐国际等所承载的就业人数也超过20000人,成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
挺进科技创新深水区
刚刚结束的2022年服贸会,航天宏图受邀参加并展现了公司硬核产品在气象等环境领域的应用。作为我国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唯一的遥感应用企业,航天宏图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北斗星通等头部企业一道,共同搭建起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使北斗成为像水、电、公路一样的基础设施。
中关村科学城被视为北京市海淀区科技创新的典型场景。北京上市公司遍布全市,海淀区、昌平区与朝阳区在上市公司培育方面利用各自优势齐头并进,宛如星月交辉,闪耀于资本市场。尤其是海淀区独树一帜,在科技创新方面执全市之牛耳。这里既是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的总部所在地,同时也在孕育着更多蓬勃待发的种子。
金隅集团沪港两地上市。海淀区金隅智造工场,多年前还是天坛家具生产基地老旧厂房,如今已升级改造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产业园,3D打印、人工智能新锐不断涌现。今年8月,金隅集团启动以金隅智造工场产权一期等有关资产,开展基础设施公募REITs申报发行工作。
按照北京市规划,到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方面介绍,正全力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市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市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四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百度、美团、京东等互联网企业的加持下,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清扫车、无人配送等多个场景已经实现。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量规模首次超过金融业,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大行业。在2021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评选的北京软件百强中,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