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关乎民生福祉。过去十年,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老一幼”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双提升;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让更多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卫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更深更广。
9月7日,中宣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老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实现历史性的跃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将继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筑牢健康之基。
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深化医改,旨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两个重点难点问题。
破解看病难,关键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盘活与提升。十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体系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负责人朱洪彪介绍,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医疗资源总量进一步增加。相比2011年,全国医疗机构数增长了8%,床位数增长了83%,卫生人员数增长了62%。
在总量提升的基础上,更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目前设置有12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十四五”期间还将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相关专科的诊疗水平,缩小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减少跨省、跨区域就医人群。2021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较2019年下降了9.3%,就医秩序更趋合理。
此外,国家还以医联体建设为重点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目前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5万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1年双向转诊的人次数达到2880万,双向转诊结构明显优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医疗资源布局合理性和服务协同性进一步增强。
破解看病贵,集采是重要抓手。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基本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推进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已经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开展药品谈判议价工作,平均降价超过50%。
朱洪彪表示,十年来,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更加突出。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开展医养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断创新。
“我们将立足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继续探索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朱洪彪说。
“一老一幼”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深刻变化。在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做好“一老一幼”健康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负责人杜希学介绍,2021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6.1/10万,婴儿死亡率为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1‰,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34.3%、51.5%和46.2%。
从全球来看,当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中高收入国家43/10万的中位数水平,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9‰和11‰的平均水平。中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水平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
杜希学表示,将通过“两提升”“两消除”“一促进”的举措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两提升”即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两消除”即启动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和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一促进”就是通过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促进婴幼儿良好的生长发育和母婴亲密关系形成。
在落实“健康老龄化”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强调,将持续开展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到2025年,超过60%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要设立老年医学科;为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从专业机构到居家社区的全链条长期照护服务;建立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整合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王海东说,在“十四五”期间,将致力于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综合连续的、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
筑牢基层卫生健康网底
基层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网底,基层医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