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摘要:
2022年8月1日易会满主席在《求是》上发表文章《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发生的深刻结构性变化,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目标,并就新发展阶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做出明确部署。我们推出注册制系列研究报告,从市场制度、市场结构、市场功能等角度讨论注册制改革如何助力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建设。
注册制改革充分体现资本市场公开、法治和市场化的精髓。注册制改革之所以能成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其关键就在于注册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反映了资本市场公开、透明、法治和市场化的精髓。第一,注册制强调将投资价值判断归位给市场主体,改革带来的市场化理念有效解决了过往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缺位、越位、错位难题,各类主体归位尽责的良性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加速形成。第二,注册制强调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来推进市场透明、公开和公平交易,保证信息的易得、易解,尤其是提升个人投资者对相关信息的获得感,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第三,注册制在放开准入的同时强调市场退出,借助宽进宽出的竞争机制来不断提升市场活力,近年来退市节奏加快,市场筛选效应逐步显现。第四,注册制在推进审核下沉的同时强调事中事后监管,借助法律制度的规范来提升市场法治化水平。
注册制改革充分借鉴国际市场最佳实践。注册制改革试点在最大程度上吸收借鉴境外市场的最佳实践,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与境外成熟市场接轨、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向而行,体现了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理念。一是借鉴成熟市场的包容性,在最大程度上支持新经济、新业态企业的发展,二是借鉴成熟市场的专业化,在最大程度上推进市场化询价、定价和机构配售机制,三是借鉴成熟市场的开放性,在最大程度上为中概企业回归上市创造便利条件。
注册制改革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在充分尊重注册制基本内涵和吸收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的基础上,我国注册制改革还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市场发展阶段及市场结构性特征相关。与境外一步到位式的改革不同,我国引入注册制改革分科创板试点、创业板试点、北交所试点、全面实施四阶段逐步推进,有效避免了注册制改革初期可能引发的市场剧烈波动,维持了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三大交易所在服务企业上的差异化定位体现了我国在制度改革上坚持顶层制度设计与微观主体创新有机结合的特征。
注册制改革推进市场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一方面,注册制作为所有标准化、证券化金融产品的基础发行制度,是优化我国金融结构的关键突破口。2019年以来,我国融资结构、市值结构、交易结构、产品结构、投资者结构、风险结构持续优化。
另一方面,注册制改革明显推进了市场功能完善。融资功能方面企业加速嫁接资本市场,2019-2021年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5.03万亿元,上市公司家数扩容至4615家,投资功能方面机构投资者队伍有所壮大,资本市场在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助力共同富裕建设上的重要作用有所强化。
注册制下资本市场将持续提升五大服务能力。一要提升稳预期能力,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预期管理上重要作用,二要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以资本要素改革来推进整个要素配置机制的市场化,三要提升战略服务能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转型,支持共同富裕,四要提升晴雨表能力,持续优化上市公司质量,五要提升开放能力,持续扩大高水平双向开放,推进金融、贸易、服务等一体化的制度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