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建设银行召开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建行行长张金良带领副行长崔勇、纪志宏、张敏、李运,董秘胡昌苗,首席风险官程远国出席发布会,国有大行中期业绩发布会至此收官。
在总结建行上半年经营成绩时,张金良表示,银行业与宏观经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血脉相连、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上半年,面对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冲击,建行积极服务和让利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实现了盈利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同时坚持审慎稳健经营,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精细化管理,信贷资产质量运行平稳有序。
“我们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保持较强韧性。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支持实体经济,就是支持银行的未来。”张金良称。
半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建行盈利保持平稳态势: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近4360亿元,同比增长4.72%;净利润1617亿元,增速4.95%,与过去五年(2016-2021)复合增速5.51%基本相当;ROA为1.01%,ROE为12.59%,保持可比同业领先水平。
纵观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大行上半年经营情况,在发挥大行“头雁”作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企纾困的同时,各家银行经营亮点各有特色。就建行而言,上半年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1、信贷投放创历史新高,助力稳经济大盘。上半年,建行人民币贷款新增1.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42亿元,人民币债券投资新增80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2、信贷资产质量运行平稳,分类审慎,风险抵补能力较强。截至6月末,建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的比例为44.89%,近年来该指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244.12%,四大行中位于第二,较年初上升4.16个百分点。
3、净息差稳中有降,绝对水平位居四大行首位。今年上半年,建行净息差2.09%,较去年同期下降0.04个百分点,符合行业整体趋势,但绝对水平位列四大行第一。
支撑财务指标稳健增长的背后,离不开银行对业务转型的孜孜以求。对建行来说,近年来在主动谋变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大动作”频频。从深化数字化能力建设,到探索平台化运营融入业务经营;从大力推进住房金融、普惠金融业务,到开拓绿色金融、大财富管理、乡村振兴场景,这些变革之举被建行称之为“新金融行动”的探索。
张金良表示,下一步建行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不动摇,推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化新金融行动,推动一二曲线相融并进。坚持夯基固本,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业务高质量发展动能,努力实现规模、效益、风险等主要指标均衡、协调、可持续。
加力支持稳经济大盘,追求规模与质量持续平衡
上半年,为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国有大行加大信贷投放、债券投资的力度可谓空前。以建行为例,上半年发放贷款和垫款、金融投资增幅分别高达8.38%、10.26%。
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年初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端扩表意愿不强,企业部门信用扩张高度依赖政策驱动,市场化私营部门资本开支意愿不足,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在此背景下,大型银行扮演信贷投放的“头雁”角色,“扩表”最明显,截至二季度末,贷款增速为12.5%,较一季度末进一步提升0.6个百分点。
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对银行来说,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不能再是“垒大户”,而是要注重提升与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结构相匹配,实现信贷投放量与质的“双升”。
上半年,建行在稳住信用扩张总量的同时,也在谋求信贷结构调整的转型,增强信贷投放的精准有效性,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新趋势,基建、制造业、普惠、绿色金融等是重点投放领域:
1、截至6月末,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65.90亿元,增幅8.02%,余额在公司类贷款和垫款中的占比为51.66%。
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359.32亿元,增速超24%。
3、普惠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同业第一,截至6月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1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71亿元,贷款投放的序时进度过半;贷款客户225万户,比年初增加超31万户,半年增量为近年来最大值。
4、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增速近23%。
5、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1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57.70亿元,增幅26.66%。
对于实体经济转型与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张金良在会上详细阐述了他的看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面临增长放缓、通胀加剧、市场动荡等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经济转型升级催生增长新动能,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及科技创新等领域期待更多金融支持,更蕴含着商业银行的历史性机遇。”张金良称。
张金良进一步表示,服务好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的天职,也是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下一步,建行将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平衡好规模与质量,推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资产负债业务要量价平衡,积极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持续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