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且具体的ESG信息披露是可持续投资发展的坚实基础。
“双碳”目标的正式提出为ESG投资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简称“ESG”)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评价方式和企业行动指南。
为了帮助企业为未来转型方向做好准备,更好地理解ESG理念与制定优化对策,有效引导企业关注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践行ESG有序协调发展价值观,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和全面可持续发展,8月30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联合银华基金共同主办了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1世纪卓越董事会系列活动第二期暨21财经APP“ESG频道”上线仪式。
结合当下ESG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趋势,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监管机构、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海外知名研究机构、知名企业等多位代表,解读海内外ESG发展趋势、探讨信息披露现状,以探寻中国ESG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孙念瑞致辞表示,ESG理念代表的可持续发展观,既与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稳健经营与高质量发展关系密切,也与“碳达峰、碳中和”和“共同富裕”高度契合。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方面理当先行表率。
ESG浪潮酝酿百万亿风口
ESG作为一种投资理念,正式进入中国时间并不长,然而作为一种长期产生有竞争力的财务回报和积极社会效应的投资行为,ESG投资如今正成为全球主流投资理念。
“2021年,国内泛ESG基金已经超过1000只,规模达到8000多亿元。”中诚信绿金科技总裁沈双波在主旨演讲中透露,截至2022年6月,我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2.1万亿,国内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4100亿。
“双碳”目标为ESG投资提供了重要机遇,而实现“双碳”目标及推动大规模的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ESG统计口径不一,不同机构对我国所需ESG投资规模有不同预测,但均在万亿级别。
其中,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提出,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能源系统的相关基础设施投入需100万亿-138万亿元人民币,总投资需127万亿-174万亿元人民币,每年投入超过GDP的2.5%。
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课题组《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未来三十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人民币。
与会嘉宾认为,ESG可持续投资实际上更是金融投资体系的一次重大转型和调整,需要考虑投资战略、投资策略、投资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离不开包括可持续信息披露在内的一系列基础支撑。
中金公司研究部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师、执行总经理刘均伟表示,就ESG投资发展趋势而言,中国ESG的新发展,主要来自于“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这两大时代背景。在2022年全球通胀的背景下,ESG产品的表现相比前两年有所下滑。养老金体系的改革推动,将会带动ESG投资进一步提升。
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趋近
规范且具体的ESG信息披露是可持续投资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我国监管层面,证监会、国资委、生态环境部等机构近年来发布多项文件和指引,明确环境维度披露要求,逐步形成覆盖央企国企在内的ESG披露标准体系。
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科技创新局、社会责任局,提出“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
2022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实际上已将ESG理念贯穿于其中。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一套科学化指标来协助金融机构在投融资流程及后续风控流程中识别企业的ESG的风险。
“ESG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比例在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4月30日,年报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已从去年的1100家增加到1400家,”孙念瑞表示,ESG代表的可持续发展观与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关系密切。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国民经济的主力军,近年来,国内监管对上市公司ESG实践、信息披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和主动性也逐步提高。在“双碳”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未来ESG对上市公司日常经营和市场定价的影响将更加凸显。
与会嘉宾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资本市场在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方面,应该通过强化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如绿色债券、气候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碳期货等,以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
本土ESG标准亟待统一
当前,国际ESG指标基本遵循欧美市场的原则和标准,针对其他政策体制和文化背景的市场尚缺少差异化指标建设,其评级体系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存在对中国企业低估的情况。
根据中诚信2022年国内上市公司ESG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