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至今已有近十年。十年间,注册制改革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起步,到创业板实施“存量+增量”改革,再到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并同步试点注册制,改革蹄疾步稳,成绩斐然,推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促进资本、科技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扎实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下足‘绣花’功夫,做实做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各项准备。”证监会2022年系统年中监管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的注册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这也意味着全市场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脚步渐行渐近。在资本市场日益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枢纽的当下,注册制改革翻开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篇章。
立足实际
几经演变寻“最优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审批制、核准制、注册制……我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制度的三次变革皆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变”因“势”而起,“势”即我们发展的实际情况,每种制度的发展演变都与彼时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资本市场创建初期,随着全国统一管理的股票发行审核机制正式确立,审批制应运而生,由行政机关推荐企业,再由证券监管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批。这适应了资本市场初期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实际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审批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需要,2001年,核准制的出现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监管理念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上市公司推荐权由行政机关转向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下的顺势而为。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市场不断发展,带有较强行政管理色彩的核准制的不足随之暴露出来,逐渐不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
风好正是扬帆时。最近十年,是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十年,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当前,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与注册制并行,稳步向全市场注册制过渡。沪深主板实行核准制,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相继试点注册制。
“随着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也在不断变化,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运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注册制是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制度,也是高度市场化的制度。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信息披露的要求和重要性持续提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借鉴国际市场实践,逐步构建形成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以形成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生态。”五矿证券资本市场部负责人吴大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投资者”理念始终贯穿于我国注册制改革之中。注册制基本特点是以信息披露为中心,通过要求股票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的披露公司信息,交由投资者对股票价值进行自行判断、投资决策,监管部门并不对股票价值作实质性判断。
在桂浩明看来,注册制的积极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化程度提高;其次,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最后,极大地提高了股票发行效率,上市条件更加宽容,由市场去选择优质企业,促进优胜劣汰,优化市场生态。
坚持稳中求进
先行先试结硕果
行而不辍,万里可期。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分步实施。
吴大伟表示,随着市场对注册制改革的认知逐渐清晰,认可度持续提高,市场各主体逐步适应,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13年11月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8年11月5日正式提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再到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企业正式上市,注册制试点正式落地。科创板“试验田”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这是资本市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探索实践,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积累经验。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鸣锣开市,同步试点注册制,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包容性、普惠性,为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迈出关键一步。
先行先试的注册制试点积累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也给市场带来积极变化。
一方面,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功能。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12日,注册制下共有903家公司上市,公开发行募集资金10076亿元,总市值8.90万亿元。分板块来看,448家科创板公司募资66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