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监管机构持续拓展和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境外投资者参与A股投资的范围和便利性显著增大。
十年来,资本市场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不断优化创新,吸引了高质量的外资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市场。
十年来,A股陆续纳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并逐步提升纳入比例,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市场、机构、产品等多维度开放举措渐次落地,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广度深度日益扩大,A股市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年间,我国坚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学习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经验,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总体来看,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跨境投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准入不断扩大,跨境监管和执法合作日益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
对外开放是现代经济体系和成熟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大做强中国资本市场,促进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合作,成为全新课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体现在开放空间、开放举措和开放内容上。这不仅意味着扩大开放范围、拓宽开放领域、加深开放层次,还意味着创新开放方式、优化开放布局、提升开放质量。
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必然是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市场。十年来,资本市场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逐渐形成双向开放的新发展格局。
这十年,监管机构持续拓展和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境外投资者参与A股投资的范围和便利性显著增大。
沪深港通投资标的范围稳步扩大,沪伦通机制境内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德国和瑞士市场。中日、内地与香港ETF互通产品平稳推出并顺利运行。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发布,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商品期货、商品期权等衍生品品种,目前已有9个品种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其中2021年新增原油、棕榈油期权两个国际化品种。
这十年,资本市场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不断优化创新,通过借鉴国际通行的规则和管理体系,吸引了高质量的外资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市场,市场上中长期资金的“源头活水”更加充分。
证监会于2020年全面放开证券、期货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在华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均实现国民待遇。很多国际知名机构加快了在华投资展业步伐,目前已有摩根大通、瑞银证券、野村证券、富达国际等12家外商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获批,花旗银行等3家外资银行在华子行获得基金托管资格。
这十年,A股陆续纳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并逐步提升纳入比例,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规则公布。监管机构积极妥善处置中概股问题,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积极致力推进国际监管合作,支持各类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
双向开放助力资本市场运行质量提升
成熟资本市场的建设,对内高质量发展和对外规则制度开放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不断深化,显著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运行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引进来”为资本市场引入源头活水,助力改善市场生态。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境内引入更多境外中长期资金,有助于完善A股市场稳健运行的机理和生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引入境外投资者丰富了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在引导价值投资理念,提升市场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全球资产配置是居民追求“收益-风险”优化的必由之路。开放资本市场有助于更好实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放的资本市场有助于引入长期、低成本资金,并带来技术转移。开放意味着与全球市场的联系、联动加强,遭遇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黑天鹅”事件时,资本市场可能会在短期内受到扰动、走势有所偏离,但长期来说,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
“走出去”则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企业利用境内外市场融资发展。对外开放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和发展,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截至8月22日,2022年以来超过200家企业在境内首发上市,IPO、再融资合计超7400亿元;与此同时,明阳智能、科达制造、杉杉股份、格林美、国轩高科5家A股公司发行的GDR(全球存托凭证)近月在海外陆续上市,此外还有9家A股公司正推进境外GDR发行上市。
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利军表示,优秀中国企业尝试GDR发行,进行出海融资,这是中国金融双向开放的一步重大举措。目前已发行的几单GDR项目在发行规模、优化投资者结构、战略投资者引入等方面均取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