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活跃着银行理财、信托、证券、基金、保险资管、私募等丰富的机构投资者,这些生动的面孔,让资本市场大舞台精彩纷呈。
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了广泛的投资机会。而资管行业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同时也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说,资管行业与资本市场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过去十年,是中国资管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各类资管机构一手对接实体企业融资需求,一手满足居民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资产管理规模快速增长。
在资管行业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脱实向虚与监管套利。十年中,监管部门在治理资管行业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协调。2017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国务院金融委”)设立,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得以完善。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是中国资管行业的里程碑事件。此后的三年,监管部门统一尺度、步调一致,对百万亿体量的资管行业实施了一场高难度的“外科手术”,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也令大资管行业由乱而治。
经历多次洗礼和锤炼,中国资管行业破而后立,以更加成熟稳健的步伐走入规范发展的新时代。
大资管、大时代
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稳步向前、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的时代,也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蓬勃向上的黄金时代。
2012年至2021年末,中国经济总量由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增长1.12倍。其间,居民的存款余额也大幅增长,从2012年的41.1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2.5万亿元,增长1.46倍。
伴随经济及居民财富的增长,服务于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资产管理行业也迎来蓬勃发展。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12年末,各类资管机构合计管理资产规模大约26万亿元,到2021年末,这一数字增长至130万亿元,十年期间增长了4倍。
规模不是一切,但是规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如今坐在资管规模头把交椅的银行理财,2012年末的存续规模为6.7万亿元,到2021年末达到29万亿元;公募基金的规模在过去十年与银行理财的差距逐渐缩小,从2012年末的2.8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25.56万亿元,成为第二大资管行业。
信托业曾经是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2012年末,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为7.47万亿元,2021年末增长至20.55万亿元,位列资管行业第四。保险业在2012年末管理的保险资金规模为6.85万亿元,到2021年末增至23.23万亿元。2021年末,保险资管产品的余额为3.20万亿元,其中既有保险资金,也有保险业外的资金。
2012年末,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1.9万亿元,2021年末,这一数字增长到8.24万亿元。私募基金自2013年纳入证监会监管,随后获得快速发展,到2021年末,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规模为19.76万亿元。
繁荣的起点
中国是世界少有的储蓄大国,居民对财富保值增值有着旺盛的需求。早期居民投资理财的方式有限,在很多人的眼里,“投资”便等同于买股票、买基金。
上世纪90年代,证券业和基金业扮演了中国资管行业的开路先锋。1995年,央行批准证券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1998年3月,我国首批封闭式基金——基金金泰、基金开元成立。
伴随股市的风风雨雨,股民和基民在一次次风险教育中走向成熟,成为最早尝到“高风险高收益”滋味的投资者。而对于大多数居民,财富仍以储蓄的形式沉淀在银行账户。
居民储蓄转道进行理财投资,在2011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年,央行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资金头寸变得紧张的银行,通过扩大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以较高的收益率吸引资金流入。银行理财产品竞相发行,催生了部分存款资金不停地“搬家”,在不同银行、不同理财产品中腾挪,寻求更高的收益率。
2012年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存续3.1万款,平均收益率为4.32%,而当时一年期定存利率的上限是3.575%。到2013年,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上涨至4.51%,市场上不少理财产品收益“破六奔七”。2013年末,有股份制银行推出96天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达到7.6%,创下当年新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崛起,并成为资管第一大行业。
伴随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提升,证券、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资产配置品种。但2012年之前,我国资管产品同质化、投资范围单一、投资收益随着股市大幅波动,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受制于投资范围狭小等原因,我国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也面临着保值增值挑战。
发展资产管理行业成为迫切的需要。资管行业能以市场方式募集社会资本,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最需要的环节,对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形成补充,有利于建立多元、包容的金融生态,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避免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体系。
2012年初,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奠定了此后一段时间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2012年下半年,中国资管行业迎来了“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