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药剂到中药饮片,从基因检测到体外诊断,从生物疫苗到血液制品,从医疗器械到医疗服务……纵览生物医药领域的各个细分赛道,都可以看到创业板公司奔跑的身影。
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共有96家生物医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占深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近六成,总市值近1.7万亿元。当中不仅有本土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国产疫苗龙头智飞生物,还有中国眼科医疗服务龙头爱尔眼科、临床CRO领军企业泰格医药,等等。
一批细分赛道企业在创业板形成“军团”气势。数据显示,共有11家CRO相关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在A股CRO板块占比超四成。其中,百诚医药、诺思格等公司均是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后上市的。
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在创业板实现了跨越式的成长。创业板第一位创新药研发“成员”贝达药业便是其中之一。依托资本市场提供的“弹药”,贝达药业成功推动“贝美纳”“贝安汀”等新药品种上市,实现产品格局“从一到三”的突破,2021年度销售额首次超过20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创业板生物医药企业营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19.68%。2021年,该板块整体实现营业收入约2134.89亿元,归母净利润约453.55亿元。
一批疫苗、新药、医疗器械研发成果在创业板竞相涌现。智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已在多国获批使用,并于2022年3月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沃森生物自主研发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改变了国内重要专利药市场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新产业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全自动化学发光新冠病毒抗体试剂盒等。
累累硕果背后是企业长期的坚守和不断的投入。2019年至2021年,贝达药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保持在38%以上,最高超过43%。同期,智飞生物亦逐年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在研管线项目跑出“加速度”。
“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以来,通过首发募资推进了研产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身研发平台、项目布局。”智飞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资本市场,公司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多款自研产品上市,多项研发品种行业领先,不断为国民疾病预防需求提供更多元的产品选择。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是生物医药行业的鲜明特征。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再融资效率的提升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了“及时雨”。
在贝达药业相关负责人看来,有了资本市场持续的资金加持,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将能更专注于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加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惠及大众的临床药品。
稳健医疗:初心不改创新驱动布局大健康未来
“上市后,社会各界对我们有了更高的期待,公司需要在创新力和技术力上成为行业表率。这种外在的期待,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最终推动了公司的稳步发展。”谈及公司近两年的变化,稳健医疗首席财务官方修元如是说。
2020年9月17日,伴随着上市钟声的敲响,稳健医疗成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后的新成员之一。近两年来,稳健医疗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拓展产品研发边界,由医疗耗材领域拓展至大健康消费品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外延式并购,将业务范围的宽度和深度再次延展,成为高端伤口敷料龙头企业,进入注射穿刺类医疗耗材赛道,并收购了桂林乳胶这一乳胶领域的优质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
宝贵的无形“收益”
“我们申报上市时恰逢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启航,公司的业务与创业板定位契合。注册制下,创业板IPO审核流程公开、透明,时间更加可控、可预期;发行价格通过市场化原则确定,可保障公司获得合理估值和合理融资……”回顾公司的IPO经历,方修元谈到最终选择创业板上市的原因。
在方修元看来,上市带给稳健医疗的不仅仅是直接补充资本“弹药”,还有品牌价值的提升。相较于前者,后者虽然无形,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除了客户、供应商等合作伙伴更加信任我们之外,公众公司的这一身份也让我们在收并购过程中,更容易获得交易对方认可。公司制定的‘投资并购补短板’战略因此顺利实施。”方修元说。
据介绍,2022年以来,稳健医疗围绕医疗耗材领域开启了外延式并购,先后获得了隆泰医疗、湖南平安医械的控股权以及桂林乳胶100%股权。其中,隆泰医疗主营产品为高端伤口敷料,湖南平安医械主要从事注射器等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桂林乳胶主要生产及销售乳胶外科手套、避孕套等产品。
“目前已并购的三家企业补足了稳健医疗在产品端的短板,助力公司成为医用耗材领域产品线最丰富的企业之一。”稳健医疗董事会秘书陈惠选说。
此外,稳健医疗还借助创业板灵活的股权激励制度安排,着力提升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上市之初,稳健医疗的核心员工便通过战略配售计划参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