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经成为电力行业转型发展方向。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未来新能源高比例并网,电力系统调节手段不足的问题将愈加突出,而数字化有望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抓手,可在电力系统的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各环节全面发挥作用,直击消纳“痛点”并有效解决电网客户对新能源并网的需求。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各个行业都有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能源行业有其自身的行业特征,如何解决未来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不稳定、平衡电力供需关系,数字化、智能化将扮演重要角色,同时这也将是未来电力系统转型成本所在。”
正如林伯强所言,为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已成能源行业共识,大型能源企业纷纷加码推动公司数字化发展,亦有多家能源央企成立数字化子公司,探索行业数字化产业发展路径。
数字化成行业共识
产业链上下游齐发力
“能源行业已逐渐将信息技术、智慧化系统引入生产经营流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成本开支。”物联网边缘计算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江行智能联合创始人邵俊松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以新能源装机设备运营为例,数字化技术为运维提供了极大便利。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随着装机规模不断增大,运行工况也日趋复杂。目前许多风电机组开始进入故障频发阶段,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智慧运维体系迫在眉睫。
中国能建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风电产品虽然被称作“高端装备”,但在实际运维过程中,还是依靠人工维护检修为主,且新能源电站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人员缺少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想要切实提高风电机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除了强化机组设计外,最重要的就是实现预防性维护,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监测检测系统水平,而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应用是实现智能化运维的必经之路。
邵俊松认为,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电力系统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变更,从电力系统设计之初的源随荷动,转变为荷随源动、源网荷储互动。为适应这一变化,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正在从第一阶段单纯数据采集和聚合走向第二阶段数据分析和利用,即通过信息手段,整合优化各类分布式资源与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电力交易平台、调度系统的协同。
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京能国际”)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加快推动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是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新能源高比例接入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依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化技术实现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全网协同、数据驱动、智慧灵活、友好并网的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满足新能源在电力系统的广泛接入需求。
此外,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无论是传统能源或是新能源运用数字化管理,可让整体能源供应更加便捷,让能源管理更加高效。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创新来实现对能源的全面可观、可测、可控的高质量精细化管理。
事实上,不仅新能源电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传统火电、化石能源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进程。例如,京能电力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行信息化覆盖、深入进行数字化转型规划。
中国海油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一直以来,公司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助力降本增效和安全生产,充分运用云计算、数据、人工智能、5G、北斗等数字技术,通过数智赋能、流程再造,重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油田,开启海上油田数智化时代的新纪元。
“智能化煤矿建设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天地科技旗下天玛智控副董事长李首滨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煤矿采煤过程已经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开采。除此之外,“智能矿山”则是更大范围的数字化应用。
“我国能源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速向新能源领域拓展,这就更加需要跟上国家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尤其是要用数字化技术服务好、保障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能够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一盘棋的战略布局下实现高效、可靠运行,做出贡献和担当重要角色。”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电力交易市场
进一步打开想象空间
2022年1月份,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锚定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双碳”目标下的电力市场改革新方向,提出到2025年,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成,能源行业数字化除了赋能能源行业业务生产流程外,在辅助电力交易服务方面也将大有可为。
作为追求成为一流的国际化清洁能源生态投资运营商,京能国际十分看好未来数字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同时,其他电力企业也在瞄准这一市场,京能电力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公司实施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