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多地连发高温预警。位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常州,连续多日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桑拿天”。就在高温天中,常州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相关企业持续满负荷运转,全力保供达产。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访了常州北电爱思特、当升科技、厚生新能源、腾龙股份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链企业的一线工厂。这些企业之所以开展“战高温”行动,一方面,是要把上半年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另一方面,在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下,上下游产业进度一环扣一环,企业在手订单饱满,亟待交付。
这些新能源产业链中游企业销售如此火热,受益于常州新能源汽车行业近几年的持续发展。近距离的运输半径,服务中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使它们成为下游用户的不二选择。
近5年来,在吸引了理想、比亚迪等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宁德时代、贝特瑞、当升科技、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落户后,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其中,时代新能源、时代上汽、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产值增长均超五成,动力电池产能已占据全国三分之一。
战高温
产线工人全力保供
盛夏的常州,骄阳似火,热浪滚滚。8月初,10点的户外温度就达到了42摄氏度。记者走进位于常州市金坛经济开发区的北电爱思特生产基地,穿着工作服在户外走一圈,便浑身大汗。此时,基地内往来穿梭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一辆运送原材料的箱式卡车停靠在卸货区,铲车工人争分夺秒卸货,车间工人则轮流将成品打包搬运至车间门口,等待装车。生产基地的运转,并没有因为高温而停滞。
“满负荷,是6月以来我们复工复产后的常态。好在车间里有空调电扇、冰镇汽水,可以解暑。”北电爱思特副总经理傅东翔介绍,厂区有4条三元锂电池电芯生产线,其中两条线产能集中供北汽,一条线供韩国现代和起亚,还有一条线供应德国戴姆勒汽车,需求方都在紧盯订单进度。“目前公司处于闭环生产状态,下半年的订单也已经满负荷,要谈新订单,得排到明年以后。”
据介绍,北电爱思特(江苏)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亿元。一期厂区建设有2条动力电池极片生产线和4条锂电池芯生产线,生产能量大于260瓦时/千克的三元系(NCM)锂离子电池芯。二期还将上马新生产线,再度提高产能。
同样“战高温”、不停歇的,还有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企业。在距离北电爱思特不到3公里的当升科技(常州)新材料有限公司,现有生产线不仅满负荷运转,厂区二期工程新上马的生产线也开始调试,预计最快月底就能正式投产。“往年的这个时候,属于新能源汽车销售淡季,公司员工都可以享受高温假。但今年情况特殊,公司从管理层到生产一线,都在坚守岗位,全力保供达产。”公司财务总监臧建春介绍,当升科技同时掌握湿法制备前驱体和火法制备正极材料两大关键技术。公司于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并在5年前将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布局在常州金坛。
“厂区占地750亩,总投资超过30亿元,建设了规模为10万吨/年的高安全高比容量长寿命锂电正极多元材料生产线,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高端数码电池等领域,目前客户涉及全球前十大锂电龙头。”臧建春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展示了公司的规划设计,从花园式厂区,到厂区用水二次回收利用的景观喷泉,再到分布式发电厂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厂区科技含量十足。“目前,常州生产基地产能已占母公司50%以上,正在调试的二期生产线,将主要生产公司新研发的产品,未来公司生产重心也将逐步移至金坛。”
头部车企成“链主”
吸引新能源产业上下游集聚
“一企带一产,一产兴一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中游的整车,下游的充电服务等产业组成。近年来,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汇聚了从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池管理系统到电池等3400多家产业链企业,是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板块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领域最全的地区之一。
“汽车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近年来,常州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为‘链主’,吸引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常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刘敏介绍说,常州吸引了理想、比亚迪等新能源头部车企落户,并积极搭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载体,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理想汽车规划年产10万台新能源整车,正在进行二期零部件扩建,致力于在常州打造3000亿年产值的智电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规划年产20万台新能源整车及40万台套核心零部件。
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1.8万辆,居江苏省第一,占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的比重达53%。其中,理想汽车交付6.04万辆,同比增长100.3%;比亚迪常州基地累计交付5.52万辆,实现销售69.6亿元。
受到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产业的带动,不少装备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开启产品转型之路。在常州市武进经济开发区,原来主要生产燃油车空调零部件的上市企业腾龙股份,从去年起也开始布局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热交换零部件。其中